網頁

2025/10/10

「不期不待,沒有傷害?」談全然接納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大家常說「不期不待,沒有傷害」。這句話說明人生的目標與可能性會有衝突,而這衝突往往帶給我們痛苦。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限制,通常人生是坎坎坷坷的。我們可能會期待家人或伴侶會總是對我們親切與包容,或是期待努力一定有回報,工作的成果可以被看見,或是期待有一天生活可以順利,沒有衝突與意外,然而這些期待可能會達不到。若是執著於達不成的期待,常會造成我們的生氣、悲傷、羞愧、內疚、絕望等情緒,而這些情緒可能會阻礙我們好好的處理事務。

當我們碰到不喜歡的狀況時,要怎麼辦呢?當期待沒有達成,可以練習「全然接納」的技巧。承認事實的存在,並且體驗它,我們只需要接納此刻與過去的真正事實,以及對未來的合理預期。不要接受扭曲的過去(比如說童年的失敗經驗)或誇大的想法(比如說自己這輩子永遠得不到想要的),也不需要接受無望感(比如覺得沒有人會愛自己)。

當有可能性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很多方法去改變它,在這之前要先接受事情就是發生了。

比如說當家人沒有親切對待自己時,與其陷入悲慘與憂鬱覺得自己沒人愛,我們可以接納這位家人的行為是有限制的,被過去的行為與環境與情緒心影響。可以練習接納這樣的行為已經發生,而我們並不喜歡。我們可以接納自己內心出現「連家人都不愛我,那世界上沒有人會愛我」的想法,但不需要把這個想法當作事實。我們不需要贊同我們不喜歡的行為,但是當行為發生我們可以接受就時空背景之下這種事情的發生有其原因,接納可能帶來一些悲傷,但這樣才能繼續前進。現實總是不斷在改變,接納並不是就拒絕改變它了,而是接受此刻的狀況,而觀察是否有可以改變的地方。

全然接納需要反覆的練習,當期待落空,正是我們練習放手,練習用了了分明來接納這一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