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老母說:掃地機很不聰明,遇到障礙物不會轉彎,常卡在茶几下,還會被拖鞋絆倒。很耗電,沒掃多久就回去充電。
老父應和:對啊,很耗電。常常卡住之後,我按「前進」鍵,它就回去充電,根本掃沒幾下。
我心想:啥,掃地機沒有前進鍵啊!
結果發現,房子的三角屋頂(掃地機的「回家」鍵),被老花的父親,看成是前進的指標。故而每次要它前進,它就回家。老父一方面很無奈,也加深老母:掃地機既不聰明又耗電的印象!
真是冤枉!
從DBT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先觀察問題是甚麼,以及有哪些可能性導致問題持續發生。
問題:掃地機一直無法完成工作,周遭的人一直被打擾。
導致問題持續的因素:
🔹事前未主動排除障礙物(環境沒預備好):掃地機出動時老是被干擾,人就得一直中斷、處理問題。這讓人感到「它很麻煩」。
🔹觀察偏誤+錯誤指令:老花造成視覺誤判,下了錯誤指令卻以為做對了,結果當然無法達成目標。
在 DBT 當中有一個技巧是有效的做。指的是根據當下的現實,採取能推動目標的行動。不回頭責備機器笨、也不計較對錯,而是回到現實狀況來調整行動,例如在掃地前先清障,或是貼個大標示,協助老父確認按鍵。
「有效的做」也需要我們能夠清楚的觀察並核對事實。當我們能看清正在發生什麼、而不是被過去的印象帶走,就比較可能選出有幫助的行動。
下次,當自己該前進卻原地不動的時候,不妨也觀察一下自己卡住的原因,疑難排解,有效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