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6

改變不想要的情緒方法~「核對事實」來與內心小劇場和解一下吧! (part.2)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家華護理師
核對事實的意思就是檢視自己的情緒是否符合情境的事實,然後根據事實來調整我們的信念和假設,幫助自己改變情緒。

上篇例子~~~
在購物商城裡,看到閨蜜與朋友走在對面,我努力揮手又喊她的名字,但是她就是繼續走,沒跟你打招呼~~

→當下的內心小劇場出現,她明明有看到我且聽到我在叫她,好友一定又把我的私事跟別人說,又把我出賣了;還是她看不起我穿得很寒酸,只能買過期的商品,以前在學校裡也是這樣說我……

以上的內心小劇場持續發酵中,開車回家路上,不斷的想;正在預備晚餐時也想,忍不住的對家人怒吼說,都是你們一直指使我出門去買東西的,你們老是利用我,不重視我;晚上睡前時越想越氣,氣到睡不著,氣到封鎖她的所有聯繫方式,移除IG,退FB好友,也不需要一起過節日了~~

第一步驟:先想想自己想改變的情緒是什麼。
~~透過情緒辨識目前想改變的情緒是甚麼?
EX: 最近自己很容易生氣,每次不如意的時候,我總是在生氣;今天又發脾氣了,我又對家人吼叫;那天閨密的視而不見,又氣到封鎖一位好友…

第二步驟:描述情緒的促發事件,運用了了分明中What的技巧。
~~描述你感官所觀察到的事實。只要是事實就好!促發事件可能是外在事件,也可能內在事件。我們描述情境、情緒、想法和行動時,若用的是評斷性的語言,黑白分明的絕對性陳述,無法達到效果,反而會引起更強烈的情緒反應。真正的促發事件可能是我們對於事件的心理描述,而非事件本身。
EX:當天是耶誕節前一天下午,購物商城中充滿人潮及歡樂音樂聲,我當時手裡大包小包的禮物,身上穿著老媽臨時給的厚外套。我戴著口罩,在商場對側花車前,看到好友與另一個人正在說話,我當下叫著好友,揮動的右手,連同購物袋都也晃動著。好友向我這邊看來,同時也正與旁人說著話,往前走過去。我心裡對好友沒有回應我的叫喚是不開心的,我真是太糗了。回家後,一連串的辛苦及忙碌,自己情緒失控了。

第三步驟:想想自己對事件的詮釋是什麼,並列出所有其他可能的詮釋。
~~一件事情發生我們會對現象添加自己的解讀,然後按著自己的解讀產生情緒或行為反應。
EX:內心小劇場~~她明明有看到我且聽到我在叫她,好友一定又把我的私事跟別人說,又把我出賣了;還是她看不起我穿得很寒酸,只能買過期的商品,以前在學校裡也是這樣說我~~
可能有的詮釋~~「我總是在出糗」、「她看不起我」、「我總是被人出賣」、「自己是不被喜歡的」、「與其被傷害我先放棄算了」、「沒人會想跟我做朋友」、「我這樣的人不配有朋友」….

第四步驟:想想這個事件對我有什麼威脅(壓力),我所擔心的結果是什麼,並列出所有可能的結果。
~~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有時會想像是否會帶來威脅的結果,痛苦的情緒常與威脅有關,因此可以問自己,預期這個事件可能帶來的甚麼的負向後果?標籤出可能的結果。接著需要評估可能性,這威脅結果的發生機率有多少,也可以檢測是否會成真,是否有其他的可能結果。
EX:以前我總是讓她幫我收拾爛攤子,她老是勉強配合我,自己總是讓她為難的。這次偶遇,是否我的大聲叫喚及衣著等很不禮貌及不合宜的舉止,讓她在朋友面前會抬不起頭,時間上可能不好解釋,有5成以上的機率是不認我這朋友較好。我就是這麼糟糕的人,大家都應該不用尊重我。

第五步驟:想想最擔心的結果發生會有什麼災難。
~~有時候事實並不見的如我們所擔心的那麼糟,我們把她災難化,會誇大事實的負面性,把焦點放在最壞的結果,身體和情緒上的痛苦會加倍上升。我們可以先想像一下「會發生甚麼樣的災難」,同時想像「真的發生了,會是怎麼樣」,接著想想自己如何應付這個災難,可以採取什麼方式,有效地讓自己安然度過這個災難。預先演練可以讓自己在事情來臨較不慌張,較有掌控感。
EX:認識好幾年的閨密這樣視而不見,連招呼都不打,真的很生氣,斷絕往來,我可以挽回面子。不過這樣處理跟好友的關係似乎氣過頭了,也把這次偶遇的事件讓自己回家後對家人也發頓脾氣,搞砸家人晚餐相處,也影響自己晚上睡眠。或許下次除非她先打招呼,我才回應。或許我該多花時間與家人好好說說話及吃飯。….

第六步驟:判斷我的情緒符合事實嗎?這需要腦力激盪,可以想過去類似經驗,也可以問問他人的意見。
EX:好友沒有回應我的叫喚,我需要這麼氣嗎?好友當時是否有要事要去辦呢? 似乎我也遷怒到別人身上了。……

透過前面幾個步驟,一步一步的核對每個情緒的事實,檢視情緒與事實之間的關聯,調整符合事實的想法或信念,就可以協助你改變對情境的情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