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1

DBT技巧的日常應用:度過生活中的每個艱難時刻!!!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吳苑馨醫師
DBT 技巧包含了了分明、情緒調節、痛苦耐受、人際效能等,運用這些技巧能使我們生活上更能達到平衡,減少極端情緒對我們造成的傷害與痛苦。

以下分享我自身的經歷,當時我處在情緒緊繃之中,我使用了情緒調解技巧當中的”轉移注意力”來幫助我度過了艱難時刻。

2021/12/24

當你愛錯了人,怎麼辦?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周昕韻諮商心理師
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很喜歡/愛一個人,可是旁邊的好朋友、親戚、家人都勸你不要陷入太深,他們苦口婆心想要你放棄,因為他們可能知道對方:早就已經有了家庭/腳踏多條船/之前的戀愛史太過於複雜/目前無法回應你的愛情/對方愛的不是你而是你的錢…等等。

2021/12/17

減少情緒的脆弱性~建立自我掌控感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家華護理師
隨著疫情漸漸緩解,回到工作崗位,陸陸續續很多事也隨著蜂擁而來。

主管A:「這件事情可以怎麼…做,可以什麼時候…報告,..可以搭配…開始…完成..。」;同事B:「這個活動要…,你做…,她做…,…一起做…」;家人C:「跟你說過要去…,要買..,要拿…」;朋友D:「這個…安排好了,…準備…,你要做…」

「啊~我忘記跟OO交代某事,你可幫我跟…,做…」,「ㄝ~我們可以換時間嗎?因有件…時間我搞錯了」,「..錯過…,可以怎麼補上…」

自己處在跟事情賽跑,跟很多人事溝通及協調。注意到自己越來越沒耐心,無法控制想對某人發脾氣,說話越來越大聲。因這些越來越多的人事物,隨時都處在負向的情境裡,「是該離職了嗎?..早就該分手了?我快受不了..」我們都有比較脆弱的時候,這時更容易受到痛苦情緒的影響,也對促發痛苦情緒的事件比較敏感。

2021/12/10

2021年DBT研討會及小講堂感想-3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臨床心理實習心理師
DBT 概念中四個重要技巧:了了分明、痛苦耐受、情緒調節、人際效能,前兩個技巧屬於接納端,後兩個技巧屬於改變兩端,乍看之下會覺得接納與改變似乎是互相矛盾的,但從實習的經驗中,我經驗到接納與改變的同時存在,以及接納與改變同時存在的重要性。

心理師實習是一個必須不斷面對自己的慣性、偏誤,然後嘗試改變的歷程,在實習的初期,我非常害怕出錯、做不好,甚至僅是被指出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就會讓我感到害怕,這個害怕中隱含著我對自己的失望,也認為自己讓老師失望了...

2021/12/03

從不被認可中恢復-談自我認可(Self-Validation)下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DBT 的「認可」(Validation)技巧,有六個層級,我們可以用口訣『清、正、心、有、效、人』來記憶。這些技巧,不只可以拿來認可別人,同時也可以用來認可自己。

2021/11/26

從不被認可中恢復-談自我認可(Self-Validation)上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常常,我們忽略掉自己的情緒,或是自責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這些都是對自己的「不認可」(Invalidation)。「不認可」往往是由我們生長環境其他人的態度學來的。雖然有時候,「不認可」可以提醒我們的錯誤,但是在我們的文化中,「不認可」有時被過度使用,大家都相信指責跟處罰可以改變事情,但這些方式往往並沒有改變事情,卻帶來了忽略跟不理解,你的經驗可能無法被別人理解,別人沒辦法重視你的感覺。當「不認可」的情形發生。不管是自己對自己不認可,或別人對自己的不認可,都會造成負面情緒越來越強烈。很多「評斷」(judgments)跟批評會佔據腦海,讓我們有時會跟著情緒心,做出無效、或跟我們生命目標不相符的事情。接下來就會有更多評斷,更多的自我厭惡,讓我們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讓狀況越來越糟。雖然「自我認可」不會改變生命中的困境,可是「自我認可」可以避免讓我們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不把各種評斷當作事實,能夠接受自己的感受,找到感受中有效的部分。

2021/11/21

練習不評斷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張雅玲護理師
生活當中我們很容易在看待人事物時會簡述,只說好、壞就概括了所有事情的因果關係,常見的如:只要成績不好就是壞學生、將來一定沒出息等。當我們偏離陳述的意義時,就會容易讓我們把評斷當作事實。

2021/11/05

感恩,幹什麼?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誼杰臨床心理師
看到「感恩」這個詞,不曉得你會想到什麼?是「就算OOXX…,你還可以OOXX,要知道感恩啊!」那種聽到爛的屁話嗎?還是不自主地會哼起「感恩的心 感謝有你 伴我一生...」的歌詞,那就不小心和我一樣洩漏出自己的年齡了摟XD

就像歌手林宥嘉唱的,「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每天的失望、挫折和難過從沒少過,幹什麼還硬要「感恩」啊?

2021/10/29

DBT 的痛苦耐受技巧:向下比較並不可恥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華人是從小被比到大的,很多人對於被比較充滿了情緒。每到過年要見親戚,總是害怕被關心“在做什麼”、“唸那個學校”;即便沒被問到,聽到某某親戚提到自己有了那個正面發展,表情雖然維持鎮定,自己的心裡卻繃繃跳!評價自己做得不夠好,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甚至想找個地方藏起來。

現在的教育制度為了減低這個焦慮,學校不再公布排行,但私底下的比較仍然存在,有些人會默默把排行在自己前面的人圈起來,好設定努力的目標,以免自己怠惰。然而,但這些停不下來的向上比較,有時候並沒有增加努力的動力,反而使得生活痛苦感受升高、自尊降低,隨時都覺得自己是失敗者(loser)!

2021/10/22

拒絕,不代表不合群-給經常應酬,不得不喝酒的你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酒精戒治個案管理師游心慈
許多人不是真的愛喝酒,而是在特定情境下,被要求喝酒而難以拒絕。

「你不喝?真是不給面子!」在應酬場合,當主管或客戶這麼跟你說的時候;
大熱天在工地工作,當大夥一起合資買酒涼一下的時候;
聚餐上,場子正熱絡,朋友挑戰你多喝一杯 shot 的時候……

2021/10/15

DBT的親子教養小教室~當個角色平衡的父母親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心智科 王加恩臨床心理師
聽到這樣的一段母子對話:

兒子:“媽,你為什麼一直看電視,我都不可以?”
媽:“因為這是我愛做的事情,生下你以後,我喜歡的唱歌,跟朋友旅遊,爬百岳這些事情我都不能去了,你不要管我,也不是這樣比較我跟你”
兒子“.可是不公平,我也要...........,不然至少也………"

2021/10/08

2021年DBT研討會及小講堂感想-2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丁韋傑
「我又失控了,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好恨這樣的自己。」、「昨天我獨自走上頂樓,我想過跨出去後,一切就都結束了吧。」,在過往的實習中,常常會聽到個案這樣說,這些故事也在每間會談室流淌著,情緒失調、自我傷害,與無助無望感…等都是防治中心個案的常見主訴,也是辯證行為治療主要聚焦處理的目標。

2021/10/01

2021年DBT研討會及小講堂感想-1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陳柏任
實習過程中碰到許多心理治療個案,「情緒失調」是他們問題的核心,旁人認為匪夷所思的行為-在遭遇極度難以忍受的情緒痛苦時做出的自毀行為-卻帶來了有效的情緒調節,只可惜其有短期的優點,但長期卻帶來更多缺點;我們在會談室裡,也常會聽到相似的言語是「過去反覆嘗試但沒有好轉的治療,讓自己對未來的治療不抱希望」。

2021/09/24

暴露療法在辯證行為治療中的應用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輊竑臨床心理師
在心理學領域中,有不少治療方法是以古典制約作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像是嫌惡療法(aversive therapy)、系統減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洪水法或稱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等,迄今已累積大量的臨床實徵證據。而在辯證行為治療當中,也有許多納入暴露療法原則的概念及運用。

2021/09/21

轉念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個案很挫折。

說最近病情不穩定,但是周圍居然沒有人可以幫著他處理問題。只能自己帶著戰兢且警醒的心情,一樁樁一件件、逐步解決。朋友皆忙,伴侶只在旁邊喊話說你可以的!而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值得信任。

2021/09/17

用辯證思惟幫助我們面對極端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輊竑臨床心理師
觀察到現今社會有許多的立場衝突。滿多時候,正方不理會反方的看法與理由,堅持自己才是對的;又或者,反方一昧的挑戰攻擊,看到影就開槍,目標就是要把對方打下來。正反都想贏,或都想證明對方是錯的、是不好的。

雖然,對立可以促成社會進步的力量,然而如此氛圍也讓社會更趨極端。不是對,就是錯。真的如此嗎?那到底什麼才是真理呢?

2021/09/10

分享壓力當中的自我撫慰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張雅玲護理師
自我撫慰是以安慰、照顧、溫和與了了分明的方式善待自己,並且做會讓自己覺得愉快、舒服、從壓力與痛苦中放鬆的事情。這個技巧會讓我們減少情緒的脆弱性,而避免衝動行事或讓事情變得更糟。我們可以利用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來提醒自己記得自我撫慰,分享自己常用的方式,希望能帶給大家壓力中一些幫助。

2021/09/03

等待

文 /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田曉寧護理師
去年9月中旬購入一個植物塊根,叫做「圓葉山烏龜」,園藝老闆寄來塊根時提醒我「每天噴霧,不多不少的保持土壤濕度,放在通風陰涼處」。剛收到這長得如小塊馬鈴薯般平凡一般毫不起眼,它光禿禿的,找不到哪裡是芽點或發根的地方,一點都不像圖片中枝繁葉盛的模樣。

起初,種植它感覺很新鮮,像寶貝一般呵護著,在房子四處找最通風的窗台,最光亮的位置,換上透氣舒適的陶盆和沙土,固定的時間為它噴水,期待它趕緊發芽生根,不時去看看它是否有變化,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塊根還是不為所動的沈睡著,噴水、拔草彷彿變得如例行公事般無趣,有時忙起來時還忘記了讓泥土乾涸了好幾天。

2021/08/27

論文介紹:DBT Coach App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E化的心理健康管理是近十年來越來越蓬勃發展的議題,本文介紹一篇2016年 DBT 技巧訓練的輔助工具的研究。

DBT 期待提升個案的在生活中使用技巧,因此在模組的設計中,包含了「電話個案管理」的機制,而手機是現代人隨身必備的配備,其可行性(feasibility)、可用性(usability)、接受度(acceptability)在現代人當中都很高,其立即性(immediate)甚至於比打電話給個別治療師還快。研究者設計了「DBT coach (DBT 教練)」的手機應用程式,包含 DBT 四種技巧(2015年新版技巧),在一個半年期完整 DBT 治療計畫中使用(加上後續追蹤三個月共九個月),共有16位具 NSSI(非自殺自傷行為)且符合 BPD 診斷的個案參與了這項研究。

2021/08/20

從檸檬搾出檸檬水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台灣職棒中信兄弟球星周思齊,有一套「蜂蜜檸檬」哲學,鼓勵球員們面對酸言酸語,要配一個甜思考,把酸言酸語變成進步的動力。如此,才能在球場上越挫越勇。在辯證行為治療裡,也有類似的概念。

2021/08/16

了了分明練習:觀察燭火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依虹社工師
在辯證行為治療中,了了分明(mindfulness)是核心技巧,當我們想穩住自己的情緒、想調節情緒、甚至想改善人際關係之前,第一步是對自己的狀態有所覺察。

2021/08/13

了了分明練習:用你的非慣用手寫字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依虹社工師
在辯證行為治療中,了了分明(mindfulness)是核心技巧,當我們想穩住自己的情緒、想調節情緒、甚至想改善人際關係之前,第一步是對自己的狀態有所覺察。

2021/08/06

優缺點分析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小文一進到會談室就不斷地抱怨,生活中堆加的事讓自己煩死了!

因為家裡的經濟狀況無法支付學費以外的開銷,需要打工;想要維持好的成績,常常需要挑燈夜戰;還得要抽出時間來醫院接受治療,覺得吃一堆藥很麻煩,不吃又會睡不著;覺得人生充滿了困難,不如死了算了!就不用再忍受這一切!

小文也拒絕治療師的引導,認為已經煩死了,還有再想事情,做不到!

2021/08/05

2021 馬偕紀念醫院 DBT 應用小講堂

辯證行為治療(DBT),是一套融合認知行為科學、辯證哲學及了了分明等概念及技巧的治療模式,有具體明確的治療階段及目標,並且透過四種模組(個別治療、團體技巧教學、個案管理、諮詢團隊)來幫助個案,DBT 對於降低邊緣性人格及重複自傷個案有顯著的療效。馬偕醫院 DBT 團隊一開始,主要服務自殺自傷個案,近年也針對不同的族群、情境,發展出不同的服務作法。今年,藉著兩年一度 DBT 技巧教學的時機,我們也推出三場應用小講堂,希望跟大家介紹不同的 DBT 技巧的作法,在門診短暫的時間中如何應用、面對家屬時那些思考和技巧是重要的、酒癮個案又需要著重什麼。

2021 辯證行為治療技巧訓練初階工作坊

辯證行為治療(DBT)由 Dr. Marsha Linehan 所創立,是一種複合型的治療模式,當中包含了四大類六十幾種技巧,這些技巧就像是治療師的工具包,在改善個案的情緒失調、人際困擾問題,和增進衝動控制、自我穩定上頗有療效,對於反覆自殺、飲食失調及酒癮個案的治療是大有助益。

馬偕紀念醫院辯證行為治療團隊目前以一年教授 DBT 理論與策略、隔年教授 DBT 技巧的方式,介紹 DBT 基礎的內涵。今年我們會用兩天課程,教導四大類技巧。(完整上過此課程之學員,具備可申請進階課程之資格,詳情參FB粉絲專頁「華人DBT在馬偕」,以及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2021/07/30

痛苦耐受: 接納現實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家華護理師
「唯~,你好」

「媽~,我啦!有收到通知去打疫苗嗎?身體好嗎?」

「我都沒有出門,只有早上去市場買菜,不然吃什麼?不用急著打疫苗,你們在外比較需要。你好嗎?還是很忙嗎?跟你說不要亂買東西,要吃好的,(千言萬語的碎念.)......家裡沒事,老人家了,就是這樣,現在不用回來看,你在外好就好了」

以上的對話,是這幾個月來每次的通話內容。

2021/07/23

疫情之中如何穩住自己

整理 /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田曉寧護理師

FACE COVID 幾個口訣幫我們平靜情緒,接納情緒,參與現在的生活。

2021/07/16

當你無法入睡,該怎麼做?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家華護理師
這一年多來,疫情擴散延燒,許多人每天下午緊盯指揮中心記者會,心情隨著新增感染人數高低而起伏,甚至失眠、難以入睡。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可以說盡人皆知。過往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經常抱怨睡眠質量不佳,新冠疫情期間更是雪上加霜。一些專家甚至開始把這種現象稱為「新冠失眠」(coronasomnia 或 Covid-somnia)。

給予你的睡眠衛生建議,要增加的休息/睡眠的可能性:

2021/07/12

讀者投書:透過辯證接納不同情緒

文/陳品蓁
大家都喜歡好心情,但很多人教我們如何變好,卻很少人教我們怎麼維持那個好。躁鬱症的典型狀態是在躁症之後陷入重鬱,好不容易走出鬱症,可能經驗一小段平穩,又會進入躁期,並且如此循環著。自己經過這麼多年和躁鬱症相處的經驗,我覺得維持好心情比從低谷爬出來還要困難。

2021/07/09

在無情的危機面前建立值得活的人生《下》

整理/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承儒;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疫情下,DBT 治療師努力在危機中找出調適的做法。紐約 DBT 治療中心資深治療師 Madelaine Ellberger 在「Shared Trauma, Shared Resilience During a Pandemic」書中第24章寫下在新冠肺炎肆虐下 DBT 治療的改變,接續上文,繼續將另兩種治療模式的改變摘要如下:

2021/07/07

在無情的危機面前建立值得活的人生《上》

整理/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承儒;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Covid 19自2020年初,從中國武漢一路散佈到世界各處,美國紐約在疫情的影響下,幾度封城,至2021.2.22全美死亡人數直逼50萬人,紐約時報以半頁的頭版哀悼這樣的世紀災難

然而,在疫情下的 DBT 治療師,努力在危機中找出調適的做法。下面是紐約的一個歷史悠久且規模最大的 DBT 治療中心資深治療師 Madelaine Ellberger 在「Shared Trauma, Shared Resilience During a Pandemic」這本書中的第24章寫下在新冠肺炎肆虐下 DBT 治療的改變,此篇短文將 DBT 四種治療模式的改變摘要如下。

2021/07/02

Hi,孤單!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詹美玉臨床心理師
親愛的,恭喜你出關了!

你說隔離期很無聊,雖然有電腦和手機可以無遠弗屆地與世界相通,但是心中有時還是會感到孤單寂寞。

一個人,在一個單獨的空間,久了,真的會孤單寂寞。

2021/06/30

書摘:如何帶領一個由不同家庭之青少年及其家長所組成的技巧訓練團體?? (系列文之四)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臨床上,為了要能 HOLD 住青少年,帶領者在教學的方式與講義的製作,勢必會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如使用更加生動、生活化的語言,並透過臨場帶領活動讓成員更能投入與體驗。在講義部分,建議使用較大與特殊的字體字型、簡單不複雜的用詞、較少的文字搭配圖案插畫等方式,來吸引並留住年輕人的注意力。在內容方面,減少技巧的數量,但是每個技巧的核心精神,則與傳統 DBT 是一致的。

2021/06/25

「有效地做」:保護自己也保護其他人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承儒
新冠肺炎疫情緊繃之際,各地醫療暴力事件頻傳。在這樣的時刻,迎來了一通電話,「X醫師,胸腔科醫師希望我們科幫忙處理負壓病房的思覺失調個案,因為他攻擊負壓病房的護理師,還扯他們身上的乙級防護裝備。」

2021/06/23

書摘:如何帶領一個由不同家庭之青少年及其家長所組成的技巧訓練團體?? (系列文之三)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接續前文,multifamily family skills group 共安排十六周來教導重要技巧(十六週的課程架構請參見系列文二)。新家庭進入的第一週,是介紹 DBT 並教導了了分明核心技巧,之後進行某技巧模組的教導(為期三週),再下來開放歡迎新家庭成員,並再次介紹 DBT 與教導核心技巧(一週),再進行下一個技巧模組教導(三週);如此重複下去直到學完所有技巧。

2021/06/21

DBT學習心得

文/代訓學員 游心慈
每場治療背後,都有一群強大的團隊支持。

「我們同意觀察自己的界線。身為治療師與團體的成員,我們同意不因為其他人界線與我們不同,而判斷或批評其他成員……。」

2021/06/18

情緒快爆掉時用力給他動一下!

整理/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誼杰臨床心理師
當煩躁、憤怒、尖銳的念頭繞呀繞不停,感覺快爆掉,已經沒辦法靜下來仔細思考,這時該怎麼辦呢?可以做點 激烈運動(Intense exercise)試試喔~

2021/06/16

書摘:如何帶領一個由不同家庭之青少年及其家長所組成的技巧訓練團體?? (系列文之二)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本系列文摘錄自 Miller, A. L.等人所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with Suicidal Adolescents」之部分內容,作者整理他教導青少年及其家長學習 DBT 多年所累積的心得,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上次已簡述「由多個家庭親子所組成的技巧訓練團體」(multifamily family skills group)其成員的篩選與型式,這次我們繼續來看治療架構。基本上團體所教的技巧節選自成人團體,但所分配的時間則很不同;同時因為在青少年的這個階段,親子教養特別容易進入權力或觀點兩極對立的情形,故特別把「行中庸之道」的技巧拉出來講授。

2021/06/14

了了分明:面對內在的絕望與空虛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有的時候,我們的內在有一塊空白的虛無。當空虛感襲來,我們完全無法抵抗,因為裡面有著我們或是其他人經歷的的悲慘、黑暗、無意義、與絕望,是人類深沉恐懼之處。當這感覺來襲,常伴隨如同行屍走肉般的麻木感。我們願意做任何事,只為了逃避這樣的絕望與空虛。不管這行為使我們成為了工作狂,追求各種感情關係,或是沉溺某些娛樂或刺激行為,甚至習慣讓自己身體產生痛楚,我們追求的只是腦部化學物質的變化,來逃離這痛苦。短暫解脫後,又需要更多更多的刺激,才會達到相同的效果。

2021/06/11

PLEASE(自我照顧)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張雅玲護理師
自從國內疫情變得嚴峻之後,小孩停課造成了家長們的一片哀嚎,不但影響了原本的學習方式,也打亂了孩子的作息。每天疫情訊息萬變、滾動式的政策、網路上各式的防疫育兒妙招,生活似乎充滿著多變及不確定感,在在都在影響著每個人浮動的心,也間接牽動著孩子。如何在變動中維持著平衡,或許可以試試「PLEASE 自我照顧」,這也是我在這段時間中盡力協助孩子也是維持我自己生活平衡的妙方之一。

2021/06/09

書摘:如何帶領一個由不同家庭之青少年及其家長所組成的技巧訓練團體?? (系列文之一)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今年度因疫情緣故,馬偕的 DBT-A(青少年)團隊忍痛將原定於暑期舉辦的青少年辯證行為技巧訓練團體及同時舉行的家長團體都取消了。如火如荼積極籌備的活動,被迫需要取消真是可惜,但團隊對於採用 DBT 技巧來「幫助青少年及其家庭獲得更值得活的人生」的承諾並不因此減弱喔,所有曾經付出的努力與討論,都將成為日後更有效治療的養份。

2021/06/07

用辯證的心學習辯證行為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簡嘉惠社工師
當你踏入了辯證行為治療之中,就已經開啟了關照自我的心。你開始學習了許多的辯證技巧,但仍需面對生活中的顛波崎嶇。有時,你可能會憤慨地想著可能某些技巧還沒學到、可能學了卻沒在需要的時機用上、甚至可能學了好像沒學一般的遺忘…,其實這都無妨。

當我們沮喪、氣餒甚至憤怒時,別忘了辯證的另一端是-接納,這如實般的我,有著脆弱、也有著堅毅,坦然接納真實的自我狀態,你就是在辯證的路上。

2021/06/04

疫情下的醫療:物理的距離,但社交連結

文/馬偕紀念醫院DBT青少年團隊成員
在2019參訪美國的青少年辯證行為治療病房時,我們注意到他們有一個治療技巧,叫做「關係的了了分明(relationship mindfulness)」。這是了了分明治療技巧的一部份,重要的原因可能有兩:一來,同儕認同及關係,是青少年階段重要的發展主題;二來,有治療需求的青少年,多半在家庭關係上也是有困難的。過往,從禪宗取得靈感的正念治療(mindfulness),多少有些部份是偏個人導向的。然而,在青少年的實務工作上,卻很難不去處理關係上的議題。

2021/05/31

2021/05/28

別來無恙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詹美玉臨床心理師 親愛的
電話的那頭,你說:「媽,我晚上可能不能回去了,因為同事確診,大家要留下來篩檢…我可能要被隔離… 我現在要忙,再跟你聯絡。」
掛上電話,「哇!我們與隔離的距離竟是如此的近」。

2021/05/21

正向教養的核心態度-運用在DBT治療中(3)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周昕韻諮商心理師 面對充滿童年創傷的個案,治療師在治療的過程,不容易拿捏身為治療師的角色。參考了2020年出版的「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大好出版),裡面提到許多教養時的原則。

當然,我們都知道治療師不是個案的父母,但扮演了過渡期的照顧角色,尤其在治療初期,個案有許多混亂生活議題時,治療師的溫和堅定態度,往往可以將深陷情緒心的個案安頓下來。

2021/05/18

面對疫情不安情緒的調適 - 情緒的相反行動

文/陳品蓁 疫情升溫,已經造成許多人的恐慌了,面對每天下午兩點的記者會,民眾似乎更是越來越不理性。這一陣子,世界的確很不平靜。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創傷的經驗,但是,在這樣不安的社會氣氛下,許多人的情緒已經越來越差、越來越憂鬱了。

2021/05/14

正向教養的核心態度-運用在DBT治療中(2)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周昕韻諮商心理師 面對充滿童年創傷的個案,治療師在治療的過程,不容易拿捏身為治療師的角色。參考了2020年出版的「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大好出版),裡面提到許多教養時的原則。

當然,我們都知道治療師不是個案的父母,但扮演了過渡期的照顧角色,尤其在治療初期,個案有許多混亂生活議題時,治療師的溫和堅定態度,往往可以將深陷情緒心的個案安頓下來。

2021/05/11

好書推薦(關於邊緣性人格)

整理/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有關邊緣性人格的書,大家都會推薦哪些給需要的朋友哩。以下來拋磚引玉,若有增補,請在回應下留言喔!!

2021/05/07

正向教養的核心態度-運用在DBT治療中(1)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周昕韻諮商心理師 面對充滿童年創傷的個案,治療師在治療的過程,不容易拿捏身為治療師的角色。參考了2020年出版的《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解決日常教養問題1001種方法》(大好出版),裡面提到許多教養時的原則。

當然,我們都知道治療師不是個案的父母,但扮演了過渡期的照顧角色,尤其在治療初期,個案有許多混亂生活議題時,治療師的溫和堅定態度,往往可以將深陷情緒心的個案安頓下來。

2021/04/30

與情緒相反的行動是?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案主張大眼睛問我:「當我很生氣的時候告訴別人我不生氣,或是告訴他我很開心,這是不是一個與情緒相反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