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9

治療者辯證策略:允許自然的改變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改變」在自然的生活中是一個持續發生的歷程,就像水流流經河谷,河谷的形狀也可能會隨之改變。不是人為刻意為之,而是自然歷程中的結果。

2021/01/22

與情緒相反的行動(親子篇)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張雅玲護理師 在面對家中的青少年孩子時,總是常會有需要深呼吸,以避免和孩子引發更大衝突的時刻。但是往往也會有深呼吸後,仍無法緩和當下的情況或解決問題的情況。

2021/01/15

對宵夜了了分明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對努力控制體重的你,這應該是熟悉的場景:

半夜,突然覺得肚子好空,即使已經刷過牙,但不知道是寂寞還是白天真的運動太疲累,好想吃一點東西。旋即陷入了罪惡感,對抗著那「吃宵夜」的衝動。想要做出和這衝動相反的行為,可是內心知道,白天節食真的餓得過頭了,應該沒有人能夠這樣睡下去。

2021/01/01

辯證行為治療家屬技巧訓練團體的學習心得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蘇子庭 辯證行為治療為情緒受苦的人標誌出情緒失調的概念,來說明那些在努力之下仍然無法克制自己說出傷人的話、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選擇自我傷害行為的人們正在經歷的困難。

情緒失調由生理脆弱性與不認可的社會環境相互增強;人們可能從父母的基因中遺傳負向的易感性,而最早接觸到的社會環境也由家人提供。在瞭解個案的過程中,家庭總是很重要的成分。同時,當一個人進到醫院,連帶著整個家庭受到影響。周遭的親友之中不乏帶有生理脆弱性的人,共同生活在類似的社會環境之中,面對家人的情緒風暴,每一次都是激烈的拉扯,對自己的關注總是只能排在優先順序的後面。難得有一個機會是我們可以把時間留給這些親友,進到他們的世界裡看看他們遇到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