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我們的心不停產生不同的想法與評斷。有些對我們解決問題有幫助,有些則否。
像過去痛苦的體驗、對自己的責罵與否定、對別人的期望,這些事物會佔領心思意念,讓我們沒辦法好好專注當下。
對未來的不停擔心、在人際關係中的煩惱,有很多時候常常都是對解決問題沒有助益,因為未來變數太多,往往發生的人事時地物與變化都是無法預料的。
在著名的「戒酒無名會」十二步驟中,第一步驟就是承認我們對自己的問題無能為力。世上大部分的事情,是沒有辦法靠想的改變答案的,人生不是一道數學題,是要去體驗的經驗。更何況世界每個角落都充滿了我們無能為力的事,世界各地的戰爭、疾病、死亡,都難以改變。不是我們努力的期望,事情就會照我們的心意發生。
因此,我們不一定要一直執著思考一定要得到我們想要的。有的時候「全然接納」才是自由跟改變的開始。林納涵博士說過,我們不要一直活在「想要得到我們沒有的事物」想法的暴政統治下。這並不是說我們要變得被動,而是可以向著目標努力,同時全然接納這目標可能無法達成。
放下「一定要得到」的執著,有時常常更能有效地做。我們可以放下期待,了了分明的做每一步,去經驗生命的苦與樂,這樣一來可能更能感覺自由,也能走向值得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