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

我能從我的痛苦中學到什麼?(談RO DBT的自我詢問)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全然開放的辯證行為治療(RO DBT)有一個重要的技巧,是從自我詢問(Self-Enquiry)中學習。在 RO DBT 中,鼓勵治療師與案主進行自我詢問。當生活中有一點不舒服的狀況,讓我們抗拒改變時,不妨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痛苦,問自己問題,讓自己能夠更開放、更有彈性。這個技巧不是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或是證實自己行動正確與否,而是找到方式學習及成長。目標是提出好的問題,讓自己更開放,更了解自己一點。

2022/05/27

請留下來 ── 與 Overcontrol 個案一同度過危機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住院醫師張庭欣
當個案在會談室坐下,彼此正準備開始進入治療,個案面色不安地告訴治療師~「我心底有一股強烈想傷害自己的衝動」。

這時候,也許,我們可以這麼做...

2022/05/24

創造輕鬆的治療氛圍,也是一門學問~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周昕韻諮商心理師
過度控制的個案,對治療環境非常敏感,任何訊息都容易激發出他們的防備,所以為了讓他們能夠放輕鬆並打開封閉的心靈,治療師的一舉一動都要以能夠活化副交感神經中的腹側迷走神經為優先,好讓個案可以開放自己,接觸他人與環境,以免激發他們的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而造成過度警覺,而再次封閉自己。

2022/05/20

RO DBT(全然開放的辯證行為治療)與傳統標準化DBT的異同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劉珣瑛教授
下個月(111年6月12日)即將舉辦的線上課程-全然開放辯證行為療法(RO DBT)是源於“標準”辯證行為療法 (DBT) 的新型具有實證療效的心理治療法。大家可能跟我一樣的好奇,到底 RO DBT 與傳統辯證行為治療(DBT)有什麼差別呢?

2022/05/18

「全然開放的辯證行為治療」: Thomas R. Lynch 教授的簡介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劉珣瑛教授
馬偕紀念醫院2005年成立了自殺防治中心後,次年開始發展辯證行為治療(DBT),至今已連續16年不間斷地提供辯證行為治療。DBT 團隊的治療師們歷經多年的成長,治療技巧日臻成熟,但我們仍會遇到傳統的標準化辯證行為治療的一些限制 - 特別是對某些類型的自傷自殺個案。因為傳統 DBT 是針對邊緣性人格患者的高衝動性與不穩定情緒所設計的治療模式,然而有些療效不佳的自殺自傷患者卻是因為過度壓抑、過度控制的拘謹完美性格而導致的強烈孤獨感與情緒障礙,包括飲食疾患、或合併完美性格的慢性難治型憂鬱症等疾患。而 Radically Open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RO DBT) 正是針對這類型個案所設計的治療模式。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會在疫情期間,仍決定於今年六月邀請 Thomas R. Lynch 等學者,以線上授課並同步口譯的方式,舉辦 RO DBT(全然開放的辯證行為治療)的課程,期待能嘉惠臨床上另一類型個案的需求,特別是那些感到被排斥和孤獨、高度壓抑的情緒困擾個案。個人非常期待這場精彩可期的課程,以下將簡單介紹我們所邀請的演講者 Thomas R. Lynch 教授:

2022/05/16

RO-A 針對跨診斷過度控制的青少年全新的治療模式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住院醫師曾愛迪
RO DBT 是一種新的跨診斷療法,可以有效減少身體對威脅的敏感性,更開放真實的情感表達,並且增進社交訊號的辨識與傳達,治療目標為處理更廣泛的氣質和人格因素,改善治療結果和復發率。青少年在經過了其他心理治療後,若評估有過度控制的特徵,可再進一步使用 RO-A 改善過度控制、關係依附品質、憂鬱、和飲食障礙。

2022/05/13

關於過度控制 Over control 個案的自殺/自傷模式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田曉寧護理師
過度控制傾向的個案表面上是鎮定和自我控制,但自殺和自傷行為的發生率非常高。個案往往在內心感到孤立和孤獨,社會孤立和低社會融合是自殺的核心因素。過度控制個案的社會信號缺陷(social signal deficits)和低開放性(low openness)的先天特質在成長經歷中讓個案從小易經歷被拒絕和排斥,從而加劇了社會孤立感、孤獨感,因而自殺風險更高。

2022/05/06

這份憂鬱好頑固,RO DBT是解方嗎?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酒精戒治個案管理師游心慈
經歷過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藥物治療,遵醫囑服藥、調藥;也接受過多次的心理治療,準時出席、配合療程,仍然在多數時候都感到憂鬱、疲憊、失去興趣,仍然深受憂鬱症狀所苦……。

在美國,每三位重鬱患者就有一位難以從現行的藥物與心理治療得到幫助。這類「頑固型/難治型憂鬱症(refractory / treatment resistant depression )」使病患不得不面對諸多誤解,親友往往以為他們動機不足、不想好起來,或者不夠努力嘗試,才導致無法改善情況。

事實上,Lynch 等人(2020)指出:頑固型憂鬱症患者常展現的性格特徵之一是過度控制或過度壓抑。換言之,症狀沒有好轉不是因為動機不足、不夠努力;相反的,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太過努力。努力讓事情維持在可以掌控的框架內;努力延宕滿足讓自己完成義務;努力不展現任何可能代表失控或帶來負評的情緒……太過努力以至於失去了認知與行為的彈性,甚至失去了單純社交連結的機會,而很難透過適當的情緒抒發,以及真實的人際互動得到幫助。

2022/05/02

你被「控制」控制了嗎? Part 2 治療師篇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Radically Open DBT 探討五類會導致個案內心孤獨,同時也干擾社交信號(social signaling)傳遞的行為主題。這五類分別是「拘謹且不坦率的情緒表達」、「過度謹慎與關注細節」、「僵化並被規則綑綁的行為」、「人際互動冷漠與疏離」、「頻繁與他人做比較並經常感到嫉妒或痛苦」。表現在外的行為樣貌可能是:壓抑或不充分的表達情緒、模糊與不直接的語言;喜歡一成不變、討厭被指正、對任何錯誤非得修正不可;繁瑣有禮、表現得好像一切都在控制中、重視社會義務與責任、過度自我犧牲、正義魔人;人際關係上是孤狼、衝突當下轉身就離開、很少表現脆弱與柔軟的一面;但有時候他們不經意的小動作,如嚴厲或諷刺性的批評或輕蔑的表情,會被你捕捉到,洩漏了他們內心可能的忌妒或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