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一度的 DBT 初階課程剛精彩落幕,參與的過程看著台上講師示範著理論知識和應用方法,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累積,豐富經驗的講師們從 DBT 團體帶領個案討論,到大禮拜堂的初階訓練課程的舉辦,從個人經驗分享到現場體驗活動帶領。我在台下抄寫著筆記,在參與活動過程裡嘗試貼近 Linehan 博士的構思脈絡,試圖理解如何幫助個案找出值得活的人生路徑。只是在活動的結尾時,有一位學員在詢問箱投入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問題,提出疑問嘗試釐清 DBT 是否為介入技術較多的學派?
Q:在九月份的工作坊,有學員問到「MINDFULNESS」的翻譯,在馬偕團隊翻譯成「了了分明」,也有人翻譯成「正念」,請問為何這樣翻呢? 這兩種翻譯與原文的掌握與認知,有甚麼不同觀點嗎?
Q:情緒相反行動的內在運作歷程為何?如何能夠有效的做?會否變相的壓抑情緒? 情緒相反的行動,如生氣時輕聲細語,有沒有壓抑情緒的傾向,個案的內在衝突是否會惡化自我概念?
![]() |
Photo credit: "Improve" by Nick Youngso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Alpha Stock Imag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