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芝帆諮商心理師
昨天在治療室內,聽著個案面露微笑和發出笑聲的陳述著他對於自己的成長遭遇感到傷心難過,我將觀察到的不一致反映給他,而他似乎未察覺到自己的表情。我們談論到這樣不一致的情緒表達影響著聽者對訊息的接收,有時候也影響著溝通的效果和互動後的情緒反應。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就像在處理孩子的行為時,我們有時候也會在被惹怒的狀態下對著孩子說「我沒有生氣」,卻皺著眉、瞪大眼睛、放大音量,以及用手指著他,然而孩子其實從語氣和表情是可以察覺到我們的生氣情緒而回應著「媽媽/爸爸不要生氣」。
研究指出,非言語的情緒表達(比如行動、臉部表情、肢體表現、聲音語調)跟所說的話不一致時,其他人會相信非語言表達,而不是語言表達。因此,在 DBT 技巧訓練手冊第449頁提醒著,需留意許多情緒調節有困難者,他們的非語言情緒表達無法準確顯示他們當下的感受,因此常被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