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7

辯證行為治療學習感想:認可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楊顥
有些人在相處互動時較能自然地讀出他人心思、表達情緒共鳴,反觀我是個理性先行的人,常不自覺地跳過情緒進入問題解決。這樣的個性在處事上固然有好處,但卻會對心理治療的工作造成阻礙。在實習過程中,我持續覺察到自己在深度同理的不足,不確定該怎麼回應個案的情緒,常因此感到挫折和無奈。接觸辯證行為治療(DBT)後,認識到這個取向對同理及認可的做法提供了詳細的說明和具體的指引。

情緒失調的個案通常身處不認可的環境,因此 DBT 的核心策略之一便是「認可(Validation)」。藉由治療師提供認可的環境,讓個案的情緒及行為模式得以被理解及涵容、讓看似失功能的反應方式得以被肯定。簡單來說,認可是要將接納傳達給個案,讓個案知道「就他們現在的生活或處境而言,他們的回應是合理且可理解的」。

DBT 將認可區分為六個層次:低層次的認可跟初階同理類似,就是治療師帶著興趣留意個案的言行、不帶評價地把對個案的理解和觀察的反饋給對方、並確認這些理解是否正確或需要調整。進階層次的認可近似深度同理,治療師要發揮讀心術,找到個案行為的原因,並將其未說出口的情緒、感受與期望表達出來;此外,也要傳達對個案言行的理解,說明現有行為如何源於過去的事件;更進一步,則要傳達個案現在的感受、想法和行為是充分合理且真實的。最高層次的認可,則是真誠、平等地接納「每個人現在的樣子」,不僅回應其優點和能力,也深切理解其困難與無力,並相信個案有能力改變與往目標邁進。

認可對我來說是個需要刻意學習和練習的臨床技藝,慶幸的是,我有機會在實習過程中釐清疑惑與實踐所學。雖然起初我仍是照本宣科,嘗試以模仿句型的方式來表達,偶爾還會覺得不習慣和彆扭。我後來逐漸意會到,在傳達理解與接納的當下,似乎也促發了類似的情感共鳴,而感覺更靠近面前的個案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