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7

不要在「該」了,我可以選擇「認可」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我今天應該去健身房的」「我不應該吃宵夜」「我應該更努力一點」
「我不應該那樣對他說話的」、「我應該快樂」、「我不該讓他們傷心」……

以上這些話,可能都會在我們生活中出現。不妨停一下、感覺一下,這些字句在腦袋中出現時,身體有什麼感覺?是不是會低下頭、避免目光接觸,甚至想要躲起來?這樣的自我對話,往往是沒有效的,甚至是反效果,讓我們更沒有辦法達到我們的目標。

當我們對自己說「應該」的時候,常常會加強羞愧(shame)的情緒。羞愧是一種演化上很原始的情緒,用來減少生物不想要的行為以配合團體。例如一隻小狗,被主人嚴厲責罵時,低下頭,垂下尾巴,羞愧讓從牠此學會:不要在主人的地方隨便大小便。這種情緒在人類也有其功能,問題在於——羞愧無法讓我們學會新行為。當我們自我批評或拒絕自己的時候,即使只是「應該」這樣的字句,都會對身體造成壓力,關閉腦部某些部位,減少問題解決的能力,讓注意力無法專注新的行為。羞愧會帶給我們急迫感,然而這急迫感不能形成持久行為,並且長期會耗竭我們的身心。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去面對心中那頭「該該叫」的自我批評野獸呢?【註:台語正確寫法應該是喈喈叫 (kainn kainn kiò)。】

我們可以用更少評斷的方式,描述我們想要的事物。注意小小的動機與目標,給自己小小的讚美與慶祝。比如把『我應該』改成『我想要』或『我或許能選擇』,『我不應該』改成『我可以選擇另一個方式』。

所以開頭的兩行或許可以改成:「我想要能不吃宵夜,我希望能去健身房,而我也可以聆聽我的身體,需要休息時可以休息。」、「我希望讓別人感覺舒服,而一個人達不到別人的期待的情況總會發生的,我也可以選擇做我自己。」

願我們都能給自己疼惜、關懷,與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