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7

論文介紹:DBT Coach App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E化的心理健康管理是近十年來越來越蓬勃發展的議題,本文介紹一篇2016年 DBT 技巧訓練的輔助工具的研究。

DBT 期待提升個案的在生活中使用技巧,因此在模組的設計中,包含了「電話個案管理」的機制,而手機是現代人隨身必備的配備,其可行性(feasibility)、可用性(usability)、接受度(acceptability)在現代人當中都很高,其立即性(immediate)甚至於比打電話給個別治療師還快。研究者設計了「DBT coach (DBT 教練)」的手機應用程式,包含 DBT 四種技巧(2015年新版技巧),在一個半年期完整 DBT 治療計畫中使用(加上後續追蹤三個月共九個月),共有16位具 NSSI(非自殺自傷行為)且符合 BPD 診斷的個案參與了這項研究。

團體技巧訓練開始的第一周,在所有的受試者手機中安裝「DBT教練」,個別和團體治療者在治療歷程中都鼓勵個案使用App。每次個案使用App的一開始,需要先評估自己痛苦程度、想自傷的程度,接著會被導向一個和個案遭遇情境最符合的技巧,在技巧訓練結束後個案會再次評估痛苦程度、想傷害自己的程度,以及這次使用對自己的幫助。

研究中,12名個案完成治療,刪除超過兩小時/低於20秒的使用紀錄,再刪除評估不完整的紀錄,App 的使用量呈現非常態的分布(使用次數從0-107次,但平均僅11.5次),經過資料轉換後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受試對於 App 的接受度是高的,有的參與者甚至喜歡使用的程度高於電話個管,主觀陳述的效果中,參與者認為 DBT coach 確實減低了他們當下的痛苦感受,以及自我傷害的衝動,然而,更仔細的分析中,App 的使用與療效關聯僅出現在減低 NSSI 的發生,其餘的療效關聯性用並不高。

研究者認為,由於 DBT Coach 整個治療中的輔助工具,很難將效果從治療的其他成分分離,未來以單純使用 App 進行的研究比較能進一步回答更多的問題。而這個研究的個案使用 App 的次數落差相當大,並且平均使用率低於第一版 App 的研究參與者(2011),而讓受試者在治療不同時機/階段開始使用 App,似乎也會影響使用頻率。總而言之,App 的使用與療效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探討。

雖然這是個小樣本的研究,結果也不完全理想,但E化心理健康管理的設計仍然是值得進一步發展的喔!

參考文獻:

Rizvi, S. L., Hughes, C. D., & Thomas, M. C. (2016). The DBT Coach mobile application as an adjunct to treatment for suicidal and self-injuring individual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and challenges to client utilizatio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13(4),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