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

此端的彼端是什麼 認可同時種入改變的種子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黃惠欣臨床心理師
圖片出處: www.pexels.com/zh-tw/photo/10757870

高自殺風險個案常生活在結構外面,對於危急/自傷自殺個案來說,他們需要更有力地被帶回結構內,除了給予認可、讓其宣洩還不夠,同時要加入促進個案思索或改變的種子,這就是 DBT 的精神,對我來說也非常的有挑戰性,在認可與改變間取得平衡。在個案的世界裡,想著此端的彼端是什麼,不只關注情緒,也增加生活適應的具體能力-技巧。

當我們站在個案的處境、與其同在,理解個案正在受苦,會知道他的委屈或生氣情緒其來有自,另一方面,生活中也可能缺乏面對真實情境的能力。例如,對一個情緒調節困難的青少年而言,不容易跟父母表達需求,很多話吞進去,久而久之成習慣,這個習慣或許在學校環境影響人際,挫敗的關係連結可能又惡化情緒,形成循環。當他擁有技巧(例如人際效能技巧),知道如何用有效方式跟對方互動,他開始有能力去嘗試不同以往的行為,產生改變。

回憶起受訓期間共同工作的個案,自殺對他來說曾是又具吸引力又必須費全力抵抗的選項。有好幾次,低著頭,緊繃不安的述說前一晚發生的事,我可以感受到,他在選擇活著的這條路上做了多大的努力,耐受著痛苦回來然後準時出席晤談。儘管是相似的循環模式,陪他去看向這其中質的變化,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個案說想活下去的神情,陪他走向更值得活的生命,這樣想著又有動力跟著個案往前走了。當技巧日漸熟悉,很多內在資源逐漸疊加,個案的行為模式改變了,不再視自殺為選項,嘗試著開啟工作,生活慢慢有了結構和穩定感。或許從個案的角度來說,當他知道自己情緒怎麼出現、怎麼走、是什麼內涵時,情緒不再是沒理由來去、無從控制的東西,不再是匹野馬拖著他跑;他看到了情緒,他擁有能駕馭在馬上面的技巧。或許未來有一天馬可能會再跌倒,路不一定都順利,但現在的他知道可以用什麼技巧幫助調節自己,回到往前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