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2

與情緒相反的行動(親子篇)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張雅玲護理師 在面對家中的青少年孩子時,總是常會有需要深呼吸,以避免和孩子引發更大衝突的時刻。但是往往也會有深呼吸後,仍無法緩和當下的情況或解決問題的情況。

晚上九點躺床睡覺,一直是家中孩子的生活作息規範。然而隨著孩子年紀越大、課業越重之後,這個規範就一直在逐漸的變動,常常還伴隨著我在一旁不斷地催促、碎念,孩子不耐煩地回應,甚至討價還價要更晚睡,讓原本晚上的寧靜開始充斥著一股濃濃的火藥味。

一樣的催促聲回應著孩子的不耐煩和討價還價,我這次開始感受到全身緊繃、胸口悶、煩躁。當下知道現在對於孩子的狀況非常憤怒,因此先深呼吸找到智慧心並稍微冷靜想到,我如果順著自己的憤怒衝動行事,結果就是孩子被我罵,先生會受我情緒影響而加入一起罵小孩,小孩會不發一言的含淚關上房門,也許當下會馬上去睡覺,但過幾天之後,一定會再故態萌發,以長遠目標來看,問題並沒有解決。所以我決定不採取符合情緒(憤怒)的衝動行事,先做和情緒(憤怒)相反行動:溫和地避開讓你憤怒的人、暫停暫時離開,以及慢慢的吸氣與吐氣:我先讓自己深呼吸,然後暫停碎念,告訴先生自己得出去買個東西,藉以先避開和孩子的戰場。當天晚上天氣涼涼的,還有些許的微風,我試著讓自己在走路過程中刻意放慢腳步,走的過程中緩慢深呼吸。進了商店,刻意買平常不易買到的東西,過程中也讓我將注意力轉移到認真尋找商品上,而逐漸讓情緒緩和下來。

這件事之後,我們請孩子記錄三天晚上她們所做的事和所花費的時間,並一起共同檢視時間的分配和運用。此時也真慶幸自己當初沒有衝動行事,否則就容易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達到的目標,也容易在這過程中傷害了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