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2

「轉大人」~心智科工作者看青少年的辯證行為治療(上)

文/DBT 青少年治療團隊 in 馬偕紀念醫院 從2017年參加完醫院辦理的「失衡的家庭與青少年」後,我開始投入青少年 DBT 訓練與治療,在這以前,我常不自覺地在心中自問,究竟這個青少年治療的核心精神是什麼?可能是為了轉移這種焦慮,我有時會點開 Youtube 上的外國治療演講來看,用以揣摩相關治療的感覺。有次我看到了 Linehan 女士的一段演講,內容談到她開發辯證行為治療的源起。她觀察到若一個人在成長歷程是幸運的,曾遇過可以提供認可經驗的環境,他/她會自然地發展出各項調節情緒及人際所需要的能力;但沒有這樣環境的人,往往會因為不曾發展出相關的能力,而在之後的人生中,往復循環於情緒及人際失調的困境中。

連續兩年暑假參與了青少年 DBT 治療後我才開始了解到,雖然這治療理論最初是運用在成人身上,但其實也暗自吻合了青少年的發展理論。青少年時期又名「轉換期(transition period)」:在一個長達數年的時間中,逐步習得「出社會」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辯證行為治療模組的名稱,不單只是個名稱,也是青少年要「轉大人」所必備能力的描述。可以試著用下面的方式來展開問話:
  • 有哪個出社會的成年人,可以不需要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 人一生中總有某些時刻會面對不可改變的橫逆,這時誰又能不去學習「全然接納」這件事情? 在生存法則中,人有時得去學著去「耐受一時的痛苦」,以免把事情推向更糟糕的方向?
  • 在現代社會中,若想獲得平順的生活,誰能不學習「調節情緒」的能力?
  • 又有哪個成年人不需要具備「有效處理人際議題」的能力呢? (首富的郭董會不會是個例外,我不知道?但又有誰知道,會不會看似什麼都有的人,暗自有更多人際或情緒的事要去處理呢?)
  • 面對日趨複雜的社會,又有哪個成年人不需具備「在正反兩面來回辯證」以處理複雜事物的能力呢?
  • 而了了分明的能力,在近年的研究中則更顯重要。甚至有人把這看成一種人格特質來探討,研究具備了了分明特質的人(mindfulness trait)跟沒有相關特質的人相比,未來發生精神疾患的機會是否有差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