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2

邊緣性人格患者衝動控制及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原文出處來自:
Reyes-López J, Ricardo-Garcell J, Armas-Castañeda G, et al. Clinical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fter treatment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reliminary results. Brazil Journal of Psychitry. 2018;40(1):97-104.
(相關內容及參考文獻亦可見於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官網)

超過85%的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患者共病有其他精神疾病或於生活中功能嚴重受損,對患者、家庭、其治療者都帶來巨大挑戰。其中,最讓人擔憂是其高自殺風險,約有69~80%的 BPD 患者有自殺未遂史,約10%的 BPD 患者最終自殺身亡。雖然目前心理治療及精神藥理學治療(例如鋰鹽)可能可以降低自殺相關風險,但這些介入措施在自殺風險更大、或症狀表現更複雜的病人中效果較不盡理想,因此迫切需要創新或能增強現有療法的治療策略。

重複經顱磁刺激療法(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主要應用快速波動的磁場來誘導神經元去極化,是治療重鬱症安全且少副作用的療法。全球已有眾多研究證明 rTMS 可以對40~50%的重鬱症個案有治療反應,且讓25~30%的個案達到完全治癒。有效使用 rTMS 治療自殺風險的研究雖還屬於早期階段,但仍有文獻顯示 rTMS 能對自傷自殺意念呈現具體改善結果。應用 rTMS 成功治療自殺自傷的憂鬱症病人的明確機轉雖尚待探索,目前研究顯示,大腦神經元可以透過改變彼此之間的連結強度(connection strengths)來適應重複刺激,並對大腦網路大規模地形成對自殺意念或行為的整體下游影響。自殺意念頻率與嚴重程度的改變程度有可能獨立於重鬱症狀的變化,也就是 rTMS 可能透過與憂鬱症不完全相關的多種途徑發揮效果,但這部分的機轉仍需更多隨機分配對照試驗來更進一步證實。此外,關於 rTMS 治療時的參數設定、施作刺激部位、施打的頻率及類型、以及合併相關實證支持的心理治療與否,也有可能對自殺意念或行為結果有不同影響,執行治療時亦須有相關的設定與考量。

目前邊緣型人格障礙(BPD)的治療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介入。使用重複經顱磁刺激 (rTMS) 合併心理治療或辯證行為治療可能有助於改善 BPD 症狀,更可能讓心理治療效果更快更有效發揮。本篇文章中,Reyes-Lopez 的研究主要目的是評估應用 rTMS 在右側或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層 (Dorsal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上後 BPD 患者的臨床改善情況。

其做法為29名墨西哥的 BPD 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分別接受 15 次 rTMS 治療,分別在右側(1 Hz,n=15)或左側(5 Hz,n=14)進行DLPFC。透過 BPD 臨床總體印象量表 (CGI-BPD)、邊緣性人格症狀隨時間進展嚴重程度的評估 (Borderline Evaluation of Severity Over Time BEST)、貝克憂鬱量表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 HAM-A) 和 Barratt 衝動量表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BIS) 來衡量改善情況。

其結果的組內比較顯示,兩組 CGI-BPD 的每個精神病理學領域和所有量表的總分均顯著降低(p < 0.05)。結論為左側或右側這兩種方案都在 BPD 的嚴重程度和症狀方面皆能產生了全面的改善,特別是在衝動、情感不穩定和憤怒方面。未來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探索 rTMS 在 BPD 中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