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陳威辰醫師
談到DBT,大家可能會覺得它是一個完整,高度結構化的治療。然而在目前的醫療場域及時間限制下,大部分的精神科醫師很難在門診時間內進行完整的心裡治療,多半以藥物為輔助。門診中的心裡治療模式多半改為簡短心理治療(Brief psychotherapy)。實際上,DBT 技巧也有單獨使用而非完整架構的模式。
筆者發現在「DBT技巧訓練講義與作業單」這本經典著作中,存在許多單獨使用也可以提升門診治療效果的技巧,也可以減少醫師在門診與病人爭辯藥物使用的損耗及無力感。以下分享筆者在門診中會使用的 DBT 小技巧。
一、焦慮就來了了分明:
了了分明(mindfulness)是 DBT 治療的核心。除了在團體治療中每梯次都要複習以促進其它技巧學習外,Mindfulness 對於焦慮的治療效果並不亞於抗焦慮/憂鬱藥物。筆者發現若在門診遇到焦慮主述的患者時,適當在門診中加入了了分明的練習可以輔助治療,也可以增進治療關係。通常我會先使用了了分明講義3向個案說明智慧心的狀態是兼容理智心和情緒心,並說明已有相關腦部研究顯示處於智慧心的狀態可以減少焦慮。若門診有時間,則會帶個案做觀察的練習(例如觀察眼前的水壺或自己的手),請個案練習在觀察時不評斷。也鼓勵個案回家可以練習。接著在每次個案剛進診間時,詢問個案回家練習的狀態或是更換不同的了了分明練習。(講義3A的走下內在的迴旋梯或是吸進智慧呼出心都不花太多時間)若個案有先做了了分明,焦慮度會較為下降,也比較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狀況以及討論可行的策略。
二、空虛就來尋找價值觀:
另一個診間常見的情境是個案常覺得莫名空虛,但受許多次級情緒干擾,難以表達自己的痛苦,僅會表達不知道,覺得空虛什麼都不重要想死。這時如何能增加個案的自我掌控感是重要的。除了開藥之外,我也會跟個案說:「覺得空虛代表你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填滿,讓我們來找尋可以讓你生活更好、你覺得重要的事情」。我會印情緒調節講義18讓個案帶回家勾選,讓個案可以找尋重要的價值觀。因為講義18包含各種常見的價值觀,個案往往都能找到自己所認同的幾個價值觀,在下次回診時便可針對個案完成作業給予認可,並討論短期及中長期的目標。當個案說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也可以搭配正向活動清單(情緒調節講義16),有兩百多項正向活動,不怕個案找不到可以作的事。
三、卡住就來想辯證:
診間的個案有時會陷入人際關係中一定得要這樣或一定不可以這樣的極端。此時辯證的概念就很有用。辯證的概念在技巧訓練課程中可能也沒有太多時間可以上,實際上人際效能講義16A,我發現很適合拿來和個案討論。他們會發現其實很多衝突的事情可以同時存在。有時也可以減少他們對於來看精神科門診的反感(我可以是自立同時也想要人幫忙)。如果有更多時間的話,可以順著說明部分認可的概念,在下次回診時與個案討論在碰到人際問題時如何認可對方。
以上僅舉例部分可在門診運用的技巧及作業單,實際上在講義中 DEARMAN,鏈鎖分析等,都是可以在門診時使用,耗時也不會太久的實用技巧。在門診中加入部份 DBT 技巧,是在台灣現有框架下,如何有效治療的病人的一個可行方式,能在門診不大塞車的情況下,協助個案正視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