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7

用辯證思惟幫助我們面對極端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輊竑臨床心理師
觀察到現今社會有許多的立場衝突。滿多時候,正方不理會反方的看法與理由,堅持自己才是對的;又或者,反方一昧的挑戰攻擊,看到影就開槍,目標就是要把對方打下來。正反都想贏,或都想證明對方是錯的、是不好的。

雖然,對立可以促成社會進步的力量,然而如此氛圍也讓社會更趨極端。不是對,就是錯。真的如此嗎?那到底什麼才是真理呢?

前些日子,大兒子在家製作太陽系星體模型的功課,很自然地說出「行星都是繞著太陽公轉」。

我想,如果今天有人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月亮都繞著地球轉」,你可能會嗤之以鼻、或竊笑對方沒常識,因為國小自然課本早就教過了,就像我們無庸置疑太陽是從東邊升起的一樣。

然而,早從古希臘時代就普遍有「地球為宇宙中心」的看法,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更進一步提出「地心說」,這些論點也成為主流宗教的宇宙觀,長達一千多年。即便有許多無法以此解釋的天文現象,然而面對守舊的教義與龐大的教會勢力(神學大於科學),這個錯誤的天文學觀念一直被當成金科玉律。

直到16世紀,哥白尼於臨終前發表了「天體運行論」,其中主張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才啟動了現代天文學的科學巨輪。爾後,伽利略透過實驗、自製望遠鏡來觀察天體,出書支持哥白尼的「地動說」,卻被教廷指控違反聖經教義,強迫他公開放棄此論點,並終身監禁。伽利略揭開宇宙神秘面紗的劃時代發現,直到近代教廷才為其貢獻重新予以平反。

從這段科學歷史中,我們看到若是墨守成規、拒絕開放性資訊,就會被困在自以為真理的牢籠裡。

那到底什麼才是真理呢?

辯證的哲學觀中,有幾個提供參照的重要原則,幫助我們練習面對極端、靠近真理的事實。

首先,宇宙世界本來就充滿對立的面向與力量
陰陽、白黑、瘦胖、美醜,所有的命題都有與其相反的命題,矛盾就是世界的本質。
然而,對立雙方仍可以是共存的,舉例來說:「我可以想單獨一個人、而且也想與人有連結」(請參考林芝帆心理師分享的)。
正(命題)與反(命題)的衝突並非要消滅對方,而是透過激盪、討論、溝通,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命題)。
所以這裡的辯證思維練習,是當我看到這件事的某面向時,也同時要知道對立的面向(問自己:另一面的事實是什麼?有沒有遺漏了什麼資訊?)。

其次,改變是唯一的恆常
事實並非靜止不變,真理與意義會隨時間與空間(情境)而有所不同。
這裡的辯證思維練習,是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抱持開放的心態,練習接納改變、投入改變之中。

最後,世間萬物是互相連結,且相互影響的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與感知,是以萬物間的連結為基礎,進而得到結論的過程。
這裡的辯證思維練習,是要我們多去覺察一切事物的自然連結,以及彼此是如何影響的。放下責備、待人如己,可以是一種新的循環。


地球上的極端之地,特殊的氣候與地質環境,型塑出絕倫無比的美景,是很多人設定一生必要探訪的目標。但一定不適合人類長居,因為太不舒服了。

因此,當我們面臨”極端、對立”的挑戰時(不管是內在或外界),可以透過辯證思維的練習,讓自己開放地在對立中,找到心裡平安的狀態。

溫柔中帶有剛毅,柔軟卻保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