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全然開放的辯證行為治療(RO DBT)之初步了解~~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家華護理師
Radically open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全然開放的辯證行為治療(RO DBT)


此治療為一種創新的治療方法。最近20年來,經由神經科學臨床實驗發展而來,整合了辯證行為療法 (DBT)、正念方法、情緒、人格與發展理論、進化論和馬拉馬蒂蘇菲派(Malamati Sufism),可適用於以過度抑制或過度控制為特徵的一系列疾病(如強迫型人格障礙、自閉類群障礙及厭食症等)。

自我控制是一種抑制相互競爭的衝動、衝動、行為或慾望的能力,延遲滿足以追求遠端目標的能力(成功和幸福),以此來說,較多自我控制就能擁有更多的好東西或好事?其實不然的,研究中發現過多的自我控制與過少一樣有問題。缺乏自我控制是現代文明的失能問題,包括藥物濫用、犯罪活動、家庭暴力、經濟困難、青少年懷孕、吸煙和肥胖等,科學研究集中在理解、預防和治療自我控制缺陷上。而過度的自我控制與社會孤立、人際互動能力差及嚴重且難治的心理健康問題有關,例如神經性厭食症、慢性憂鬱症和強迫型人格障礙等。適應不良的過度控制最常可以發現是,儘管他們被喚起很強防禦反應(如焦慮、憂鬱和怨恨),但當被問到其狀況時,皆以“我很好”回應,他們會淡化自己的個人痛苦,且也不太可能尋求心理治療,除直系親屬之外,沒人知道他們個人內心的心理困擾。他們會說服自己和他人,他們的拘謹、刻板、有規律的行為和冷漠的人際風格是正常的,甚至是理想的。他們認真對待生活,設定很高的個人標準,努力工作,舉止得體,並且經常犧牲個人需求以實現預期目標或幫助他人。然而,在內心深處,他們常常對如何與他人交往或建立親密關係一無所知。

RO DBT 認為生物氣質可能是這種現象背後的驅動力,影響如此大的原因在於它不僅可以影響意識層面(認知、學習及外顯行為)及潛意識皆受影響。DSM-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 Axis II 十種人格障礙,在情緒、衝動控制及人際關係普遍有長期的困難。大規模共病研究結果報告說過度抑制或過度控制與慢性內化和外化問題的發展有顯著一致性相關。根據 DSM-5,控制不足的人格障礙(邊緣型、做作型、反社會型和自戀型)特徵是低抑制控制、混亂或戲劇性的;過度控制人格障礙(強迫型、畏避型、妄想型和孤僻型)特徵是過度抑制控制、冷漠或疏遠的人際交往方式。有研究顯示,不恰當地抑制情緒表達或不一致的情緒表達(即外在表達與內在體驗之間的不一致)會讓其他人更有可能認為一個人不值得信賴或不真實,從而減少社會聯繫並加劇心理困擾。生物氣質高敏感性和SNS(交感神經系統)活化導致退縮反應,再加上過度學習掩蓋內心感受的傾向,被假定為會引發社會排斥和孤獨感,從而加劇心理困擾。

RO DBT 提到從達爾文《人與動物的情緒表達》(Darwin, 1872/1998) 出版以來,許多理論家和研究人員同樣認為我們的情緒是為了交流而進化來的。RO DBT 將神經調節理論和情感表達的交流功能與社會連結聯繫起來,用增強我們群體的力量,使群體中成員能夠發自內心地體驗他人作他們自己(viscerally experience others as themselves)。RO DBT 不是強調個別的“錯誤”,而是從觀察我們所有人的健康狀況開始,然後用這觀察結果來給予治療措施。其強調靈活性、開放性、聯繫和有注意到的社交信號,詳細說明可能很重要的細節,從您如何安排諮詢室家具到非語言線索如何發出社交信息。RO DBT 對傳統的概念化,內化和外化障礙提供有趣的新觀點,為臨床治療師提供有價值的新工具,來解決對標準 CBT 方法特別有抵抗力的許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