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5

會談中如何說明「過度控制」的生物社會理論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Photo credit: Photo credit: seenbynick on VisualHunt.com
在 RO DBT 裡,會像在 DBT 一樣,在早期的會談時跟個案教學有關過度控制(over control)的生物社會理論,重點在於要多舉例子說明,要連結到個案身上,且讓個案知道就算是天生有這樣的傾向也沒關係。例如解釋生物理論時說明,就好像天生眼睛顏色會有差異,我們都生來有不同大腦,而大腦又會影響我們如何看世界,所以就算天生對負面事物較正面事物敏感也沒關係,只不過是大腦比較有可能更注意到玫瑰花的刺而不是花那樣而已。

解釋社會理論時說明,若有家人或早期童年環境時十分重視高度自我控制,常傳達錯誤、脆弱、或軟弱是無法被接受的相關想法,是否有可能會影響到這個人為了因應家庭要求或期待而有相關的應對方式?例如這個人可能會避免冒險,以免犯錯。其次,這個人可能會學習避免表現出任何脆弱性,即使在痛苦的時候,為了避免出現失控,他可能會掩蓋住內心的感受或保持撲克臉。三、這個人在認識別人的時候可能會非常謹慎,這可能會讓其他人覺得他太冷漠而疏離。先邀請個案說說看,以這樣的方式生活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呢?

然後要連結到個案身上,詢問如何看待過度控制的因應模式?跟個案今天會來尋求治療的原因是否有甚麼樣的連結呢?這樣的過度控制如何影響個案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個案的人際關係?或使個案是否能照這樣的目標成功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