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我們常常會對自己有表現完美的要求,而讓我們害怕失敗。對失敗的畏懼往往讓我們裹足不前,有時,反而阻礙了我們的工作,讓我們拖延逃避、陷入低落情緒及過度反芻思考,使人無法有效的做。這些畏懼的情緒往往沒有辦法減少失敗的可能性,經常是反效果,阻礙了我們完成挑戰的機會。
兩千多年前《淮南子》這本書有一句話:"非不貪生而畏死也,惑於恐死而反忘生也。"這句話形容一個人因為對死亡的畏懼,怕得忘記了他還可以好好活著。
我們對於失敗也可以這麼看。我們不是要否定失敗的可能性,事實上,過度樂觀正向也對我們沒有幫助。但害怕失敗的強烈情緒如果不是合理的,也沒有辦法幫助我們達到目標,那麼,我們可以選擇試著一次又一次,練習「與害怕相反的行為」。在我們的智慧心中,可以知道有失敗的可能性,但是身體不會因為過度害怕而無法動彈。我們不妨練習:不管結果如何,迎向挑戰、持續參與,並給自己勇氣。在這個過程中張大眼睛,充分享受過程中環境跟挑戰本身給我們的訊息。畢竟大多數時候,不管成功或失敗,都不會有危及生命的嚴重性。而且嘗試的成功或失敗,往往是很多條件因緣集合而成,跟一個人本身好不好,更是沒有關係。
所以我們不需要放下對失敗可能性的評估思考,只要核對事實,不用把失敗災難化,可以放下對失敗的畏懼情緒,多練習看看「與害怕相反的行為」。這樣可以讓我們的一生更加豐富,更值得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