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2

你被「控制」控制了嗎? Part 2 治療師篇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Radically Open DBT 探討五類會導致個案內心孤獨,同時也干擾社交信號(social signaling)傳遞的行為主題。這五類分別是「拘謹且不坦率的情緒表達」、「過度謹慎與關注細節」、「僵化並被規則綑綁的行為」、「人際互動冷漠與疏離」、「頻繁與他人做比較並經常感到嫉妒或痛苦」。表現在外的行為樣貌可能是:壓抑或不充分的表達情緒、模糊與不直接的語言;喜歡一成不變、討厭被指正、對任何錯誤非得修正不可;繁瑣有禮、表現得好像一切都在控制中、重視社會義務與責任、過度自我犧牲、正義魔人;人際關係上是孤狼、衝突當下轉身就離開、很少表現脆弱與柔軟的一面;但有時候他們不經意的小動作,如嚴厲或諷刺性的批評或輕蔑的表情,會被你捕捉到,洩漏了他們內心可能的忌妒或苦惱。

故而,治療的目標會放在增加個案的心理靈活度、對差異的接納性、以及促進更多的人際連結。個案需要學習「社交訊號」(social signaling)的辨識與覺察,願意坦率分享感受,放開對自己、別人及世界嚴厲批評,或找出是非對錯的態度,願意把問題看成是成長的契機,並依循價值觀而活;能體驗到與人同在也可以是安全的,不需要假裝勇敢、或採取相反的行動,來克服、擊敗或控制社交焦慮;能體驗到人際連結本身就足以帶來滿足與喜悅。

治療師的角色如同部落大使一般,理解與欣賞個案特質的雙面性,並熱烈歡迎他們回到部落。治療師示範一種全然開放的可能性:可以嘲笑自己的錯誤,允許坦率真誠與自由的表達,謙遜並開放。不用告訴個案甚麼是錯的,而是鼓勵他們透過自我探問來找出答案,鼓勵積極參與去解決人際困境,而不是慣性逃避或放棄。承認熱情與沉著各有價值,並透過一次次治療關係的碰撞與修復,讓案主體驗到關係是可以修復的:經由表達逐漸滋生信任感,同時雙方建立更深的連結。

在辯證行為治療中,Dr Linehan 倡議案主建立「值得活的人生」。在 Radically Open DBT中,Dr Lynch 則提倡建立一個「值得分享的人生」!

想了解更多 RO DBT 嗎?歡迎一同來參加馬偕紀念醫院於6/12日舉辦的「全然開放的辯證行為治療課程」,聽聽 Dr Lynch 現身說法,學習 RO DBT 的理念在治療室中,可以如何應用與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