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

DBT心得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徐圓淯
圖片取自:https://www.pinterest.com/pin/1106759677150335536/

在實習的諮商工作中,每次與個案的會談我都對自己抱持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期許,就是好好聆聽個案今天帶來的故事,讓他/她好好被聽見,然後透過我們的交流,讓這個故事中的情節可以有一些不一樣的走向。而開始學習 DBT 後,在會談中帶入 DBT 治療框架時,在聆聽個案故事時就學習抓出和注意 DBT 中重要的元素,尤其是情緒,DBT 給了我們很多指引和提醒,讓治療師可以在個案故事中有方向性和依循而不迷失,意即治療取向就像是治療師的地圖,聆聽故事是輸入資訊的部分、治療取向幫助形成個案和其所面臨的問題或困境的概念化;而 DBT 在輸出的部分也相當強大,透過治療師在過程中的接納認可以及了了分明技巧的引導,個案逐漸能看清晰發生在自己內外在的事件、逐漸能理解接納、逐漸能自我認可,特別在於對自身情緒的了了分明、理解接納和自我認可,當處在自己也無法接納的強烈情緒中,這些通常都是很難及時進到我們腦袋中的,因此在會談中不斷不斷地練習,正常化個案的情緒經驗(認可)、一起與個案辨認出是什麼情緒和檢視這種情緒的功能為何,幫助個案覺察自己當時正在經驗什麼情緒等,有了這些為基礎,才有機會去看見長時間讓這樣強烈情緒控制自己、處在情緒心中行動對自己而言,其實並不符合故事情節中身為主角他/她想要的目標,甚至要付出相當痛苦的代價。而當個案認同這部分也想加以調整的時候,心中有個疑問開始萌芽:「那可以怎麼辦呢?」,似乎自然而然就會帶著我們走向改變端,我慢慢感受到很多時候其實治療師不「直接」推個案去改變端,而是創造個案自己想要/需要/不得不改變的機會出現,也許要不要改變始終是個案的選擇,而我們的工作有部分是在於讓個案發現他有改變這個選項,而且還可以是更有效與可行的。

2022/06/17

辯證行為治療學習感想:認可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楊顥
有些人在相處互動時較能自然地讀出他人心思、表達情緒共鳴,反觀我是個理性先行的人,常不自覺地跳過情緒進入問題解決。這樣的個性在處事上固然有好處,但卻會對心理治療的工作造成阻礙。在實習過程中,我持續覺察到自己在深度同理的不足,不確定該怎麼回應個案的情緒,常因此感到挫折和無奈。接觸辯證行為治療(DBT)後,認識到這個取向對同理及認可的做法提供了詳細的說明和具體的指引。

2022/06/10

展現小叛逆,不用透過喝酒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酒精戒治個案管理師游心慈
「他不喝酒的時候,真的都很好,只是一喝酒就……唉……」
這是在與酒癮個案家屬談話時,最常聽到的感嘆之一。

許多酒後出現衝動行為或言語、或經常喝酒喝到胡言亂語、不醒人事的人,
平時都是溫文爾雅、友善又有禮貌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
如果不是喝了酒,不會有人知道他一直都對家人敢怒不敢言;
如果不是喝了酒,不會有人知道她討厭她的工作已經很久;
如果不是喝了酒,他們對於周遭的人事物就都是逆來順受、無怨無尤。

2022/06/03

我確診了!!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張雅玲護理師
「2022/0/0 ***至oo醫院Cov19篩檢,您的核酸檢驗結果是陽性……」

當晚上九點多手機訊息跳出這段文字時,我不敢置信的重複看了好幾次,尤其停留在「陽性」兩個字,確認自己是不是有看錯,又重複看了訊息來源的電話號碼,確認電話號碼是否為醫院來電,沒錯,是醫院電話。但我仍不敢相信,將訊息拿給先生看,確認是否如同我所看到的。得到肯定答案後,在尚存的一絲理智下先告知主管、同事,然後就是一連串看到同事關心的訊息,看著這些,能回答的就只有「目前都還好,沒有不舒服」。爾後漫無目的不斷滑著手機,腦袋卻不斷在轉著想各種問題「什麼時候感染到的?」、「我的家人沒事吧?同事會有事嗎?我今天接觸了誰?」、「我一直都高要求自己的清潔和防護呀?我漏掉什麼了?我少做還是疏忽掉什麼了?」,災難化思考隨之出現「我有氣喘病史,不會就這樣攻擊到我最弱的肺部然後掛了吧?」、「我跟小孩感情這麼好,他們沒辦法接受我離開的,我是不是要請同事輔導他們?」,恐懼的情緒瀰漫著我,導致全身緊繃,一個不安的夜晚就這樣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