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30

每天讓自己一點點正能量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張雅玲護理師
每天忙碌、緊湊的工作,如果本身又是有小孩,職場、父母的雙重身份往往整天就會像陀螺一樣轉來轉去:工作忙碌了一整天,下班回家又是另一個戰場的開始。長期下來不但身體感到疲憊,心,也跟著累了。情緒的脆弱性會讓我們容易生氣、和他人起爭執、罵小孩,甚而評價自己是糟糕的,似乎每天腳步都好沉重,生活都好艱難。但,這就是現實,也是生活,我們還是得過下去。或許,我們可以微調一下生活,加點料,讓它有些不一樣。

2023/06/23

辯證行為治療對老年人的情緒調節及死亡焦慮有幫助嗎?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承儒
圖片來源:By Noël Le Mire - From en: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Mort.jpg , Public Domain
從很多研究及臨床的介入發現,辯證行為治療在青少年自傷/自殺行為及成人的邊緣型人格疾患、飲食疾患和成癮行為等的治療頗具療效。然而較少文獻提到辯證行為治療在老年族群中的介入成果。之前粉絲頁文章曾經回顧過 Thomas R Lynch 教授在2003年及2007年發表,針對老年族群使用 DBT 治療老年憂鬱症的實證研究,而本文是根據2022年發表在 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的文章「辯證行為療法:對老年女性情緒調節和死亡焦慮的影響(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Effect o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eath Anxiety in Older Female Adults)」(參考文獻 1)整理而來。

2023/06/16

換句話說,找到更平衡的自己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沈瑞恩醫師
辯證思維是辯證行為治療的核心觀點,包含了四個假設:
  • 凡事都有兩面:宇宙充滿了對立的兩面
  • 兩面互相關聯:萬事萬物都以某種方式互相連結
  • 關聯就會互動:改變是雙向互動的
  • 互動就會改變:改變是唯一的常態

從第二到第四個假設,可以看出「辯證」一詞的根源。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等哲學家透過對話的方式,找出彼此論點中的矛盾之處,來獲得真理。18 世紀的哲學家黑格爾則將「辯證」發揚光大,他認為真理無法立刻獲得,而是正、反雙方先討論出一個共識,這個共識又以正方的立場,跟新的反方達成新的共識……周而復始,才會逐漸形成真理。人類歷史便如此,以「正→反→合」的方式前進著。「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就是辯證的一個例子。

2023/06/09

辯證行為治療會失敗嗎?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承儒
每個治療過自殺個案的臨床心理工作者都可能經歷過擔心這個人是否能活著參加下一次治療的恐懼,和/或與個案進入治療時被絕望和恐懼搞到癱瘓的感覺。當有自殺傾向的來訪者同時也被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時,這樣的感受可能會因治療關係中的極端起伏或伴隨著對個案的行為和意圖的評價而加劇。 BPD是一種眾所周知的困難治療疾患,被稱為“精神病學病毒”1。幸運的是,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的發展在BPD心理治療上跨出了巨大的一步。

2023/06/02

運用ChatGPT來輔助了了分明/正念練習(2)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周昕韻諮商心理師
科技幫助人們在生活裡更加有效運用時間,雖然人們對AI的態度與觀點、擔憂或不安仍有許多討論及還不確定的部分,但許多有趣的使用方式還是值得我們來看看。本文作者 Mo Edjlali 在自己實際運用ChatGPT操作了了分明/正念練習mindfulness後,得出了幾點初步的結論,在此分享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