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8

DBT技巧概念篇—痛苦耐受(轉移注意力)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詹美玉臨床心理師



夜深人靜,忙完手邊的工作,原本該是輕鬆入眠的時間,但無情的孤獨感總是襲上心頭。

2018/12/24

Dr. Marsha Linehan 談邊緣型人格障礙症與污名化

整理/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誼杰臨床心理師

Dr. Marsha Linehan 在這段影片中談了有關她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症與污名化議題的看法(有中文字幕喔~):

2018/12/13

認可/不認可在家庭互動中的重要角色

整理/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Photo credit: Collin Key on VisualHunt / CC BY-NC-SA

認可(validation)是 DBT 很重要的治療元素,用以平衡改變的壓力和張力的治療策略,而 Fruzzetti 認為「認可/不認可」在家庭的互動中以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並且用實徵研究證實了認可與不認可對關係滿意度及青少年問題的關聯。

2018/12/07

DBT技巧概念篇—了了分明(觀察)3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依虹社工師



生活中我們可能習以為常地看見、聽到、摸著我們周圍的東西。
我們可曾注意到從孩子的眼光中,生命是如此的有趣和特別?
對接觸到的人事物都抱持著好奇與關注。讓我們如同孩子一般地體驗吧。

2018/11/30

在家庭中培養認可的反應

整理/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輊竑臨床心理師



雖然對 BPD 的病因仍有爭辯,但 DBT 提出的相互交流模式(transactional model),主張患者本身的負向情緒脆弱性以及不被認可的反應之間,形成了破壞性的交互作用,由此看出家庭互動扮演了病患發展、維持、與治療的關鍵角色。

2018/11/23

DBT技巧概念篇—了了分明(描述)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不讓自己會過快地把「詮釋當成是事實」,描述就是「用眼睛可以看到、耳朵可以聽到、手可以觸摸到的內容」來陳述狀況

有個人假日帶家人出去划船,原本好好划著,卻被另一艘船攔腰撞上,雖然船沒什麼大礙,也沒有人受傷,但大家受了驚嚇,船主也有些生氣,便對著對方大叫:「你在做什麼,沒有看到我們在這裡嗎?對方沒有回應….」

隨著小船慢慢漂離開,船主發現,撞到自己的船裡面沒有人,氣就消了,原來是風推動了小船….

2018/11/16

DBT技巧應用篇—了了分明(有效地做)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假設你在機場,你的班機已經接連取消了三次。你現在離家很遠,而且無法回家。班機取消是因為機械故障的問題,因此你感到非常生氣,氣航空公司沒有一架飛機可以飛。這樣的情緒是可以被理解的!

現在你想要他們能夠「讓你搭上下一班飛機」,這是你的目標。

2018/11/09

中庸之道在青少年及家屬的應用

整理/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Photo credit: c@rljones on Visualhunt / CC BY-NC

有鑑於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過去有效運用於反覆自殺的成年人,DBT 也逐漸推廣到臨床中各族群運用,包含有多重問題及自傷的青少年。中庸之道(Walking the Middle Path)是 DBT 其中一個skill training module,為了評估這個新的 module 的效用,有50位參與者接受 DBT 治療,以治療接受度量表(Treatment Acceptability Scale),技巧評分量表(DBT skill-rating scale)及相關的開放性問句,質性分析等方式分析。結果發現大家對治療接受度評分高,中庸之道及認可(validation)是 DBT 技巧中被評為最有幫助的。

2018/11/02

DBT技巧概念篇—痛苦耐受(自我撫慰)2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人生難免有不得不,與其踉蹌前進,不如安步當車。下一次,當你準備灌下那杯提神醒腦的咖啡、以百米衝刺的速度進入繁忙的作息時,暫停十秒鐘。閉上眼,深吸一口氣,讓咖啡的香氣由鼻腔充斥入肺。張開眼,小啜一口,也許含著,讓咖啡的溫度瀰漫口舌,再緩緩吞下,感受口齒間微澀的香氣。深深呼氣:啊 ~ ~。充飽電,再次前行!

2018/10/26

DBT技巧應用篇—了了分明(觀察)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劉珣瑛



生活在都市的我們,與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相處的時間大大減少了。研究發現倘佯在自然裡、親近自然,有助於改善精神健康狀況與大腦功能。

2018/10/15

失衡的家庭與青少年: DBT 的應用與實務 研討會活動報導

於 107年10月13日 至 10月14日 舉行的「失衡的家庭與青少年:DBT的應用與實務」研討會活動順利成功!希望所有參與的大家都有滿滿的收穫。以下是這幾天活動的有關報導:

2018/10/02

DBT技巧概念篇—痛苦耐受(STOP)2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當我們有時順著情緒衝動行事,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時。為了爭取時間,我們可以使用STOP技巧,來幫助我們控制自己。

2018/09/25

DBT技巧概念篇—痛苦耐受(TIP-T)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家華護理師



痛苦耐受危機處理自助法則~ TIP 改變身體的化學狀況 ,當中第一個「T---Temperature」: 改變(臉的)溫度

神奇的冰~使用冰水的步驟:當你把整個臉放進冰水中或以冰水袋放在眼睛與臉頰附近並閉住氣,這個動作告訴你的大腦你正在潛水,這會引發一個「潛水反應」(大概需要15-30秒的時間才會發生)

2018/09/22

DBT技巧概念篇—了了分明(中性地做)2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當我們練習中性的作,我們描述事實當下的狀態,不把”好”、”壞”或其他類似的評價加在這件事上面。把這樣的評斷信以為真,可能會對情緒有負面影響。

2018/09/19

DBT技巧概念篇—了了分明(智慧心)2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智慧心是內在整合我們理智與情緒的平衡狀態。

人處在智慧心的狀態,比較容易下合理有效的決定,我們的行動會更容易達成我們最大的利益,而不是受到心情、情緒或各種教條的控制。

2018/09/14

情緒調節-下篇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Photo credit: Lord Skully on Visual hunt

接下來,目標三,
減低情緒化的弱點
如何減低你會非常情緒化的這個弱點
這是基於一個概念
就是相較於其他情況,事件,生活方式
某種情況,事件,生活方式更容易讓你情緒化
某些因素讓你更脆弱(例如熬夜、生病、經期、失眠、酒精或藥物濫用等…)

2018/09/11

情緒調節-上篇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Photo credit: CreditDebitPro on Visualhunt.com

情緒調節就是,你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調整情緒
也就是說,你可以讓情緒升高
因為你想要多一點該種情緒
像是幸福,開心,愛...等等
或者,你可以讓情緒降低。因為你不想要有那種情緒
像是傷心、憤怒

2018/09/07

從個案自傷來看 DBT 的治療階段與順序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工作時記得綁安全繩索…」

工作了一段時間的個案,仍持續出現割手腕等的自傷行為,常讓臨床工作者很費神。

2018/09/04

抽獎贈書活動!

將贈送 Alan E. Fruzzetti 博士撰寫的「The High-Conflict Couple」一書。

將於10月舉辦的 失衡的家庭與青少年~DBT的應用與實務研討會 已經接獲許多專業夥伴的熱烈響應,為了感謝大家的支持,我們決定舉辦贈書活動,書上還會有 Alan E. Fruzzetti 博士的親筆簽名喔~

2018/09/01

衝動衝浪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當你有衝動時,想像你就在衝浪板上,隨著海浪起起伏伏

當你有衝動時
你可以做的是想像你正在衝浪

2018/08/28

邊緣性人格的概念化與介入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嘗試用有效率的方式來取代自傷,用技巧來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就能期待生命中出現新的行為與結果。

在邊緣性人格,很重要的兩件成因是情緒調節失功能(Emotion Dysregulation)與無法肯定的環境(Invalidating Environment)。

2018/08/24

大專校園內的辯證行為治療計畫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一、前言:


大專校園內的心理諮商輔導中心(College counseling centers, CCC)近年遇到危機、複雜問題個案有越來越多的傾向,國內文獻探討大專諮商中心在此變遷當中的文獻,多數以討論危機處理歷程為主(陳莉榛、胡延薇、張雅惠,2013;溫錦真、林美珠,2014),如何提供較嚴重個案有效的諮商或心理治療著墨較少(葉芸芝,2017)。

2018/08/21

DBT技巧概念篇—了了分明(有效地做)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Photo credit: Ingere on Visual hunt

了了分明的”HOW, 如何去做”的技巧是”有效地做”
這是一個專注在有效達到你目標的技巧

2018/08/14

DBT技巧概念篇—痛苦耐受(完全接納)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生活中難免發生令人痛苦的事情
不情願地被分手、大考落榜、親友過世
即便你很努力事情也很難改變,
痛苦的情緒排山倒海地湧出
讓你忍不住要與這一切對抗

2018/08/05

參加一年期辯證行為治療的成長

文/盼盼



剛到防治中心時,我會抗拒治療師。當時的我是一個,因為自己能力不足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而生氣、失望的小孩。有點被寵壞,使用威脅的句子強迫父母達成我的目的,目的也常被強烈的情緒干擾,使用的方法效果差;價值觀混亂,常常被影響,不能堅定自己所想要的,或所想要的事物根本不存在。總之,是現在的我不忍回顧的狀態,太可怕了,常令人傻眼、倒抽一口氣。

2018/07/24

情緒是核心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Photo on Visual Hunt

DBT 認為 BPD 的各種問題的核心是「情緒失調」,因為情緒為我們的行動提供動機。生活中常可以觀察到這樣的例子。

2018/07/17

DBT治療假設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詹美玉臨床心理師



今天治療前先帶他到護理站消毒傷口,
因為,治療前幾個小時他又傷了自己。

看著護理師取下他覆蓋的紗布,用食鹽水、棉花棒小心地清洗傷口,
一道道深深、淺淺、粗粗、細細的傷痕,已不是魷魚圈所能形容。

治療多時,仍不時地出現自傷行為,真讓人挫折、沮喪!
是治療師專業性不夠,還是病人的改變動機不足,抑或是理論技巧沒有用…,疑惑如盤根錯節。

2018/07/13

DBT技巧概念篇—人際效能(DEARMAN)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Photo credit: pedrosimoes7 on Visualhunt

有時後我並不想答應一些朋友的要求
但是拒絕她們又會覺得罪惡感
就只好把"不"吞回肚子裡
讓自己一直承受委屈

2018/07/06

DBT技巧概念篇—痛苦耐受(自我撫慰)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詹美玉臨床心理師

Photo on Visualhunt

一個人
一首歌
一顆心
架構出無限世界

透過感官撫慰來安慰、照顧、善待自己,從壓力與痛苦中放鬆下來。

2018/07/03

DBT技巧概念篇—人際效能(GIVE)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詹美玉臨床心理師

Photo on Visualhunt.com

溫和有禮、不攻擊、不評斷
用心傾聽
理解對方
微笑、幽默
〜讓我們的關係更親近

2018/06/26

DBT技巧概念篇—情緒調節(與情緒相反的行動)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家華護理師

你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缺乏自信心,就不與人互動?
你正在經歷感情、工作上的挫折,所以躲了起來?
你眼前剛好有個大好機會,但卻猶豫是否做得到,而裹足不前?

2018/06/19

DBT技巧概念篇—了了分明(中性地做)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李咏庭臨床心理師

Photo credit: liveoncelivewild on Visualhunt

我們總是不停的在評價各種經驗。

「這真無聊」
「是我不夠好」
「必須這麼做才是對的」

但往往難以發現,在評價的同時我們也戴上了有色眼鏡,
用我們所以為的方式來去界定他人,也界定自己。

在了了分明中,
「中性地做」是讓我們練習撐出一個空間,
有意識地將評價的想法放到一旁,
如實的接納人事物所展現的各種姿態。

2018/06/15

辯證行為治療師(DBT therapist)的訓練簡介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Photo credit: Andy Bright on flickr)

一、前言:


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 DBT)為第三波認知行為治療中的一員,是針對重複自殺/傷個案發展的治療模式,也被延伸使用在其他複雜性問題的個案身上。這些治療模式依循CBT實證為基礎(evidence based practice, EBP)的精神在研究當中顯出相當的療效。

台灣近幾年有文章介紹 DBT 的治療作法及療效,卻沒有關於治療師訓練的文章,本文將介紹 DBT 的三個訓練課程,提出相關訓練模式的分析說明,並簡單陳述台灣目前 DBT 訓練發展的狀況。

2018/06/13

重複自殺個案家屬工作—辯證行為治療技巧之親友團體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我幾乎隨時都在擔心孩子是不是又傷害自己了,也不知道到底怎麼做才可能讓狀況改善,自己甚至有時候在想,如果我死了,是不是就不用看孩子這樣受折磨……」這是不只一位父母親的心聲,這些家庭中孩子有重複自殺自傷的問題,親人也感到痛苦。

2018/06/12

DBT技巧概念篇—了了分明(參與)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難得的清朗週末,去天母古道走走。拔掉耳機,推開雜慮。吸一口綠樹青苔,重新找到蟲鳴鳥叫的頻道,感受涼風襲身、以及陽光照在膚上的溫度,一步一步踏在不同質地的地面上的感受。全然處於當時當下,從而專注放鬆,與環境和諧一致。

2018/06/08

辯證行為治療之技巧訓練的運用與療效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前言


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是被美國精神醫學會認可為治療邊緣性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重複自殺自傷個案的非藥物推薦治療方式之一,標準 DBT 治療是具有四個治療模組的治療系統,個案須接受持續一年的治療;近年來國外有越來越多修改版本的 DBT,其中有許多修改版是從技巧訓練的角度來設計,而這些治療介入也都顯示出某些效果;本文將簡單說明 DBT,並將焦點放在技巧訓練團體的介紹,以及相關修改版本中技巧訓練的運用,期待讓國內的專家及實務工作者更能有創意地把DBT的技術使用在的相關治療中。

2018/06/06

DBT技巧概念篇—了了分明(智慧心)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詹美玉臨床心理師

Photo on Visualhunt.com

快速奔跑地趕上上班的列車,
擁擠的乘客、難聞的氣味、電子產品發出的聲響、厚重的眼皮、昏沉腫脹的腦袋…,多得讓人難以承受。

2018/06/01

DBT技巧概念篇—痛苦耐受(STOP)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怒火上來的瞬間,注意到自己的臉熱燙、血液上衝,有甚麼東西(語言、行動)想要衝出來。

腦海閃過STOP技巧:停止、深呼吸、穩住自己恢復理智,觀察並帶著對自己、他人與情境的覺察,回到互動當中。

2018/05/29

DBT技巧概念篇—情緒調節(問題解決)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輊竑臨床心理師



當我們每天張開眼睛,
生活就給我們各種不同挑戰。
過得去的就能增加經驗值,
過不去的就變成了問題。

2018/05/27

DBT-辯證行為治療模式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方俊凱主任

DBT 是經研究證實對重複自殺/自傷個案具有顯著療效的整合治療模式。
DBT 是經研究證實對重複自殺/自傷個案具有顯著療效的整合治療模式。

曾經有過自殺企圖是預測自殺身亡的重要因子,有研究顯示,在一年的追蹤當中,約有 1% 個案死於自殺。其中,邊緣性人格個案又是重複自殺/自傷行為個案當中更困難的族群,除了有重複的自殺及自傷行為之外,頻繁發生且難以控制的憤怒情緒、重複發生的各種危機狀況(財務問題、醫療問題等等)、不穩定的人際關係,常常過早結束治療、治療者心力耗竭以及治療無效都是其治療的困境。

2018/05/25

DBT技巧概念篇—痛苦耐受(TIP)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李咏庭臨床心理師



有些時候情緒來的又急又猛,
仿佛下一秒就會被我們的情緒淹沒。
當理智罷工,
我們需要身體來上場救援。

2018/05/19

Marsha Linehan New York Times 專訪 (2011年)

編譯/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李咏庭臨床心理師
「我曾身陷地獄」。
一手建立辯證行為治療(簡稱 DBT)的 Dr. Marsha Linehan,在2011年紐約時報的專訪中,首次娓娓道來她的故事。

2018/05/18

DBT技巧概念篇—了了分明(觀察)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輊竑臨床心理師

(Photo credit: aloshbennett on VisualHunt.com)

你還記得第一次遇見下雨時的情形嗎?
我想你應該已經忘了。

2018/05/15

DBT技巧概念篇—情緒調節(為情緒命名)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李咏庭臨床心理師



吵架的時候、挫折的時候、受委屈的時候、感到疼痛的時候......
這些時刻,我們的情緒就像是一坨剪不斷的毛線球,
讓我們理不清頭緒,搞不懂自己。

2018/05/14

辯證行為治療在馬偕 成軍十年側寫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Linehan 教授親至台灣進行兩階段的 DBT intensive training
Linehan 教授親至台灣進行兩階段的 DBT intensive training

辯證行為治療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是美國華盛頓大學 Marsha Linehan 教授針對嚴重、慢性、多重診斷及困難治療的人格疾患病人之自傷自殺行為,所發展出具實證基礎的多模組治療模式。其後並衍生對情感性疾病、藥物濫用及飲食疾患的個案之許多實證研究,顯示辯證行為治療能有效改善自殺、憤怒、憂鬱、焦慮、衝動、情緒調節及人際關係等。辯證行為治療雖自1984年以來在歐美各國實行已久並累積相當實證有效研究,然在亞洲多側重於理論之介紹;且因其治療架構與訓練要求一整合團隊之配合與執行,故在台灣的臨床治療經驗,迄今,僅本院得以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