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9

大腸鏡小夜曲

文/大悲師兄
這個地方流瀉著輕柔怡人的音樂,師兄坐著,跟他平時工作的氣氛相比,這裡簡直是天堂。

但,這裡不是天堂,這裡是健檢中心的廁所。師兄無法放鬆,因為做大腸鏡要清腸,而他還沒拉乾淨,儘管已經喝了兩次瀉劑,他的糞便不合格,需要再繼續拉。他坐在馬桶上幾乎一個上午,但只有一點點排便。

2023/12/22

淺談"創傷性的不認可"(Traumatic Invalidation)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當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環境重複或嚴重程度的"不認可"(Invalidation),就可能形成心理創傷。在情緒障礙的個案中,這樣的"創傷性不認可"就會有深遠的影響,造成極大的困擾。

2023/12/01

分手快樂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電梯進來一個婆婆抱著新生兒,看似出生不久。粉紅色小小的嘴巴,開開翹翹的,感覺很有力量。安穩的睡著,皮膚透明有光澤,映著粉色的血管與紅疹。微彎的眼睛,相對長的睫毛。精致小巧的手跟腳,皺巴巴的,讓人想親一口。

電梯內瞬間安靜下來,週圍的大人無不偏著頭臉朝向 baby 的方向,眼睛放大,嘴角上揚,神色慈祥,注意焦點離不開小 baby,有人開口讚賞,關懷小孩的狀況。小小的空間洋溢著愛的感覺。

2023/11/24

貓小姐的啟示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上山,被貓厲聲叫住。她在高處不安(還是虎視眈眈)的看著我。我猜她犀利的叫聲是在求助(而不是示意叫我滾),想接她下來,她不回應。我跟著喵了幾聲,便作罷繼續上山。

下山時,又聽到熟悉的犀利叫聲。左右張望,這回,她趴在山邊,看來剛才並沒有被困住。我隨意喵喵的恭敬回禮(敷衍)她,見其他山客「誒,有貓耶,好可愛」的聚集,我連忙離去。身後還聽見她抬高音頻,厲聲下令。我心裡想:她是生氣地盤被侵犯了嗎?誒,這貓小姐怎麼那麼愛生氣啊!!

2023/10/27

DBT治療可以影響到大腦嗎?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誼杰臨床心理師
在現今強調腦科學的時代,從大腦結構及功能的角度來解讀心理疾患成為顯學。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如果是一種大腦的疾病,那像 DBT 這樣並非用藥物去改變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心理"治療,真的會有效果嗎?下面介紹的這篇研究,作者們試圖去回應這個問題。

2023/10/20

DBT受訓心得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住院醫師張峻維
辯證行為治療(DBT)是一種結合認知行為療法和心理動力學的治療方法,針對情緒不穩定、自我傷害和間接自殺行為等問題提供有效的幫助。作為一名精神科醫師並且在馬偕紀念醫院進行了半年的 DBT 學習,我對這種治療方法的效果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3/10/13

習慣的覺察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詹美玉臨床心理師
小昱新婚不到半年,另一半卻已經不耐煩到想離婚了,因為小昱會不斷反覆地詢問一件事,往往對方需要回應十餘次、聲音越來越大後,小昱才能停止下來。

這樣反覆詢問確認的行為只會發生在家人及伴侶身上,對於朋友及同事往往1~2次確認即可,親近的家人或伴侶若沒有回應到讓自己安心的狀況,小昱會生氣、摔東西,同住家人快受不他的情緒及行為,小昱自己也不解為何會如此。

2023/10/06

改變不想要的情緒方法~「核對事實」來與內心小劇場和解一下吧! (part.2)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家華護理師
核對事實的意思就是檢視自己的情緒是否符合情境的事實,然後根據事實來調整我們的信念和假設,幫助自己改變情緒。

2023/10/03

想像中的痛苦比現實中還多

文 /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田曉寧護理師
We suffer more often in imagination than in reality---Seneca

此句出自於古羅馬時代的哲學家 Sensca

意味著當我們對未來可遇見的壓力或苦難不確定時,等待的過程中往往帶著更多焦慮不安,使得痛苦更痛苦,比實際經歷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想像的痛苦。

2023/09/29

改變不想要的情緒方法~「核對事實」來與內心小劇場和解一下吧! (part.1)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家華護理師
情緒很大的功能是協助我們與自己及他人溝通,如果我們的情緒是無效的、會干擾人際互動的、無法達到想要的目標,這樣的情緒就是我們不想要的。

許多情緒和行為是由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及解釋所引起的,並非由事件本身而起,也就是說人們通常是對自己的詮釋而非事件本身做出反應;我們常常用自己的想法,主觀的去看待或解讀一件客觀事情。那不一定是事情的真實面貌,很多時候只是我們個人的詮釋,而這詮釋往往是自己內心小劇場,劇情的演變常常也會一發不可收拾的。

2023/09/26

什麼是培訓心理衛生工作者學習DBT最好的方法?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承儒
Prof. Marsha Linehan 團隊在訓練 DBT 專業心理健康工作者有個基本的模式,首先,接受 DBT 基本概念簡介,接著是 DBT 的初階課程,包括一般性行為處理技巧及 DBT 技巧,然後是 DBT 進階課程,包括實務與個案的互動教學及個別督導等。在2009年西雅圖 Behavioral Tech Research Linda Dimeff 團隊,發表了針對社區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不同訓練 DBT 模式的效果比較,是篇蠻有趣的研究,可以提供我們未來在推廣及培訓 DBT 時作為參考。

2023/09/22

做中學DBT給重複自傷的個案最完整的幫助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周昕韻諮商心理師
【如果真的想幫助他們,就直接做中學 DBT,給他們最完整的幫助】

民國100年剛來到馬偕時,DBT 都不會,對重複自傷的個案常感到害怕及不知所措,陸陸續續有一些前單位的病人來找我做會談,看著他們手腕上仍然佈滿新舊傷痕,感到很不捨也挫折,原本想轉介他們進入 DBT 團隊,團隊便邀請我入團隊直接用有效的方式及架構協助他們。

2023/09/15

校園辯證行為治療技能課程(II):國外的研究實證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劉珣瑛教授
在校園辯證行為治療技能培訓的研究實證方面,國外迄今發表的研究多數是在高中進行,其中3項研究是由 DBT 或 DBT-A 的技巧訓練改編的,其餘則是使用 Mazza 等人於2016年專為校園學生設計的 DBT 技能手冊-「青少年情緒問題解決的辯證行為治療技能培訓」版本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Skills Training for Emotional Problem Solving for Adolescents, DBT STEPS-A): DBT STEPS-A 手冊(Mazza JJ et al., 2016)。在美國發展的 DBT STEPS-A 校園技巧培訓,是計劃在整個學年中(共計30節課)向青少年傳授痛苦耐受、情緒調節、人際效能和了了分明的技能。爾後在歐洲愛爾蘭、義大利、西班牙及澳洲等國採用,然因與美國學校結構之間的學校系統差異(例如課程持續時間、學年長度),原始 DBT STEPS-A 程序也根據美國不同地區或不同國家的學校環境調整為6-30週。校園 DBT 技巧課程的研究,大多數是以全面性策略應用在班級的通用課程(Chugani CD, et al. 2022; Flynn D, et al. 2018; Pedrini L, et al. 2022; Gasol X, et al., 2022),課程設計從6至22堂課,持續時間4 到 22 週不等。

2023/09/08

校園辯證行為治療技能課程(I):以Mazza版本的「青少年情緒問題解決的辯證行為治療技能培訓」為例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劉珣瑛教授
DBT 的四大類技能(了了分明、情緒調節、痛苦耐受與人際效能)對校園學生們至為重要,因為情緒調節能力在青春期顯著發展,從依賴父母支持轉變為內部調節過程。許多以學校為基礎的預防計劃都側重於預防兒童和青少年的憂鬱症和/或焦慮症(Werner-Seidler A, et al. 2017)。然而,關注憂鬱和焦慮並未完全掌握到年輕人所經歷的廣泛情緒和挑戰。青少年和年輕人需要全面性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管理情緒並建立應對日常挑戰和情緒危機的適應力。

2023/09/01

辯證行為治療應用於青少年的實證療效研究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劉珣瑛教授
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最初是為了治療罹患邊緣性人格疾患的重複自殺自傷成年人所發展的。在累積治療成年人的成功經驗後,DBT 發展了青少年版本(DBT for adolescents, DBT-A),調整一些內容以適合青少年使用,治療時間從一年縮短至24週(Rathus, 2015)。

2023/08/25

解決拖延,寫出論文的DBT技巧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如果你是一個碩博班學生,或是研究者,要不斷撰寫學術論文,往往成為困難的苦差事,在這裡分享一些小建議,不妨試試。

2023/08/18

全然接納生活裡那些不如意的事

文 /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田曉寧護理師
生活中太多不如意的鳥事發生,即使認為自己已經做好準備,遇到接連而來的挫折,不願意讓自己認輸躺平或是憤怒,要打起精神冷靜面對現實還是很難。

有時候逃避壓力帶來的痛苦會使痛苦成為受苦suffering,受苦會使我們有更多壓力與低落焦慮的情緒,會為了減少焦慮與低落,或宣洩壓力與憤怒而做出衝動情緒化的反應,因此模糊了處理問題的焦點。痛苦耐受技巧裡的全然接納(radical acceptance)幫我們在面對當下的變化與壓力時以較為客觀中性的承認眼前的問題,惡劣痛苦的現實不是一夕就可以接受,也不會百分之百可以理解並轉念,接納是一個掙脫反芻痛苦的技巧,需要每天經常的練習,先從接納每天日常生活的瑣碎小事開始,才能成為一種習慣,在遇到危機時才有辦法運用;練習接納的技巧還有一個用途是可以幫我們暫時的分心,暫時阻止反芻思考,減少痛苦指數日漸累積。

2023/08/16

2023 辯證行為治療理論與治療策略課程

辯證行為治療(DBT),是一套融合行為科學、辯證哲學及了了分明等概念及技巧的治療模式,有具體明確的治療階段及目標,並透過四種模組(個別治療、團體技巧教學、個案管理、諮詢團隊)來幫助個案;研究證實 DBT 對於降低邊緣性人格及重複自傷個案(成人與青少年)的再自傷行為有療效,使用於藥酒癮、困難治療的憂鬱以及飲食疾患等複雜性問題個案也頗有成效。

由於 DBT 複雜的理論、治療模組及操作,過往在缺乏中文教科書的狀況下,有興趣的人想學習往往也困難重重。馬偕醫院 DBT 團隊今年將以兩天的課程,依據2022年出版「辯證行為治療—華人經驗的策略與技巧」一書的架構,透過解說、實務練習及問答,期待能讓台灣的心理衛生相關從業相關人員更熟悉此模式。

2023/08/11

真實案例小故事之DBT技巧實際運用-2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聽說最近有關情緒勒索的書籍大賣,可能很多人有過類似的困擾,那從 DBT 的角度如何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呢?在這裡分享一個真實小故事的 DBT 技巧運用:

個案是一位50歲未婚女性,一直照顧中風的媽媽,媽媽因為長期生病,非常依賴個案,希望個案所有生活都圍繞母親打轉,長久下來,個案沒有自己的時間跟空間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很容易受母親情緒勒索,覺得自己一定要照顧媽媽。過去也曾嘗試跟媽媽設定界線,或者拒絕媽媽不合理的要求,但媽媽很容易口出威脅,例如可能會說「我以為女兒比較孝順貼心,其實根本不是這樣」、「你不回來,根本就沒把我當媽媽」、「你這樣叫我一個人要怎麼活下去?」等非屬事實的情緒言詞。嚴重時,媽媽的過激舉動包括一哭二鬧三上吊已是家常便飯。長期下來使得個案的情緒長期處在憂鬱、無助、無望的委屈悲傷情緒當中,甚至有自殺想法,因此而來精神科求診。

2023/08/04

真實案例小故事之DBT技巧實際運用-1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有位馬偕 DBT 團體畢業校友後來到了偏遠山區長住工作,農曆過年期間必須留守輪值,沒想到大年初二發現熱水器沒瓦斯了,眼看著瓦斯行要大年初五才開市營業,在那當下個案腦中充滿許多緊張無奈跟災難化想法,覺得自己完蛋了,要三四天很累工作還無法洗澡,不然就是要冷水洗澡,想到就快崩潰了。

後來個案想到曾經學過的 DBT 技巧,先練習冷靜專注了了分明,冷靜下來後列舉出下列行動步驟:

2023/07/28

情緒的地雷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如果你跟我一樣,有些不太快樂的過往經驗,你可能會常常感覺到在人際關係裡「被踩到地雷」,這不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比如說,若我相當努力工作,當老闆誤解並指責我:「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懂!」時,若不加覺察,「生氣」跟「羞愧」可能就會讓我思考變得狹窄,沒有辦法好好工作,甚至起衝突。

當別人誤解或批評我們,或是當別人的反應跟我們想的不一樣時,我們會受到衝擊,會相當生氣,感覺「她怎麼一點都不了解我!」,或「我明明是好意,你為什麼這樣對我!」,而產生悲傷的情緒。

2023/07/21

宮本武藏的《五輪書》與DBT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宮本武藏(1584-1645),是日本著名的劍術家、兵法家、藝術家。他在生死之間決鬥60餘次,未嘗敗績。晚年他將一生對兵法的鑽研,撰成《五輪書》。

他主張兵法最重要的原則是,在極度的混亂中,也要保持內心的澄淨與靈活。《五輪書》的內容,除了握刀姿勢,站位與以寡擊眾的戰法外,更有很多關於心理上與哲學上的描寫。全書以地、水、火、風、空五個卷本分別展開闡述。

其實筆者在讀宮本武藏寫的內容,常常覺得跟 DBT 有相似之處。所以如果讓我們來嘗試把 DBT 像《五輪書》一樣分卷呢?

2023/07/14

這個「不是」災難化想法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某日小雅和治療師用「核對事實」的技巧來因應「參加面試的焦慮情緒」,在核對的前四個步驟中,小雅了解到自己的情緒是90分的焦慮(滿分100分),非常擔心自己再度面試失敗,而第五個步驟,治療師問到「如果你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對你來說,會是什麼災難?」小雅脫口而出,那我會去死… 治療室的空氣突然出現一股緊張…很難繼續探問這個問題。

2023/07/07

核對事實的技巧「不是」詢問他人喔!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核對事實是 DBT 情緒調節技巧中,幫助個案改變「不想要的情緒」的技巧,主要的效果來自於透過「改變認知」來「改變情緒」,是一種非正式的認知介入。這個技巧會透過問自己問題,幫助個案釐清自己的想法、情緒,包括「1.我對事情的描述有加油添醋嗎?」、「2.這件事情的發生對我有威脅嗎?(令我擔憂的後果/結果是什麼)」、「3.假如發生我所擔心的結果,會是什麼災難?(我有沒有辦法因應)」

有為數不少的個案在練習這個技巧時,會誤以為是要去向他人核對,反而有可能會得到反效果。

2023/06/30

每天讓自己一點點正能量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張雅玲護理師
每天忙碌、緊湊的工作,如果本身又是有小孩,職場、父母的雙重身份往往整天就會像陀螺一樣轉來轉去:工作忙碌了一整天,下班回家又是另一個戰場的開始。長期下來不但身體感到疲憊,心,也跟著累了。情緒的脆弱性會讓我們容易生氣、和他人起爭執、罵小孩,甚而評價自己是糟糕的,似乎每天腳步都好沉重,生活都好艱難。但,這就是現實,也是生活,我們還是得過下去。或許,我們可以微調一下生活,加點料,讓它有些不一樣。

2023/06/23

辯證行為治療對老年人的情緒調節及死亡焦慮有幫助嗎?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承儒
圖片來源:By Noël Le Mire - From en: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Mort.jpg , Public Domain
從很多研究及臨床的介入發現,辯證行為治療在青少年自傷/自殺行為及成人的邊緣型人格疾患、飲食疾患和成癮行為等的治療頗具療效。然而較少文獻提到辯證行為治療在老年族群中的介入成果。之前粉絲頁文章曾經回顧過 Thomas R Lynch 教授在2003年及2007年發表,針對老年族群使用 DBT 治療老年憂鬱症的實證研究,而本文是根據2022年發表在 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的文章「辯證行為療法:對老年女性情緒調節和死亡焦慮的影響(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Effect o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eath Anxiety in Older Female Adults)」(參考文獻 1)整理而來。

2023/06/16

換句話說,找到更平衡的自己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沈瑞恩醫師
辯證思維是辯證行為治療的核心觀點,包含了四個假設:
  • 凡事都有兩面:宇宙充滿了對立的兩面
  • 兩面互相關聯:萬事萬物都以某種方式互相連結
  • 關聯就會互動:改變是雙向互動的
  • 互動就會改變:改變是唯一的常態

從第二到第四個假設,可以看出「辯證」一詞的根源。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等哲學家透過對話的方式,找出彼此論點中的矛盾之處,來獲得真理。18 世紀的哲學家黑格爾則將「辯證」發揚光大,他認為真理無法立刻獲得,而是正、反雙方先討論出一個共識,這個共識又以正方的立場,跟新的反方達成新的共識……周而復始,才會逐漸形成真理。人類歷史便如此,以「正→反→合」的方式前進著。「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就是辯證的一個例子。

2023/06/09

辯證行為治療會失敗嗎?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承儒
每個治療過自殺個案的臨床心理工作者都可能經歷過擔心這個人是否能活著參加下一次治療的恐懼,和/或與個案進入治療時被絕望和恐懼搞到癱瘓的感覺。當有自殺傾向的來訪者同時也被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時,這樣的感受可能會因治療關係中的極端起伏或伴隨著對個案的行為和意圖的評價而加劇。 BPD是一種眾所周知的困難治療疾患,被稱為“精神病學病毒”1。幸運的是,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的發展在BPD心理治療上跨出了巨大的一步。

2023/06/02

運用ChatGPT來輔助了了分明/正念練習(2)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周昕韻諮商心理師
科技幫助人們在生活裡更加有效運用時間,雖然人們對AI的態度與觀點、擔憂或不安仍有許多討論及還不確定的部分,但許多有趣的使用方式還是值得我們來看看。本文作者 Mo Edjlali 在自己實際運用ChatGPT操作了了分明/正念練習mindfulness後,得出了幾點初步的結論,在此分享給大家參考:

2023/05/26

運用ChatGPT來輔助了了分明/正念練習(1)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周昕韻諮商心理師
科技幫助人們在生活裡更加有效運用時間,雖然人們對AI的態度與觀點、擔憂或不安仍有許多討論及還不確定的部分,但許多有趣的使用方式還是值得我們來看看。本文作者 Mo Edjlali 在自己實際運用ChatGPT操作了了分明/正念練習 mindfulness後,得出了幾點初步的結論,在此分享給大家參考:

2023/05/19

當愛不在時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詹美玉臨床心理師
圖片: Stock photos by Vecteezy
「心理師,我先生真的變心了!」

連續幾週都談著先生外遇的事,特別的妳,在述說著悲傷、憤怒、挫折、不甘心,及至是心痛時,淚水僅在眼眶打轉,未曾落下。

不在孩子面前爭吵、試著做飯讓家有溫暖、聽長輩忠言改變個性、努力閱讀心靈書籍、避免情緒性言語…,以為這樣做,就可以留住一絲絲的愛。

當妳發現他的心真的不在了,妳說:「只要他幸福就好」!
我看到妳期望他幸福,但當他幸福時,妳的心~~也幸福嗎?

2023/05/12

教養的兩難與辯證式的教養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依虹社工師
親子互動間,有時可觀察到青少年或家長有些激烈的想法或行為;或遇到某些刺激時,出現極端化的反應,從一個極端馬上跳到另一極端。例如☉小志想繼續上網打電動,媽媽不准他再玩,小志大哭、踹門,媽媽很害怕小志會太生氣,就說:「…好好好,你不要生氣,都給你玩」

而青少年有時候為了想要管理自己的情緒或行為,也可能用極端的方式對待自己。例如☉小芳說:「…上次我和同學出去好像花太多錢了,我怎麼這麼沒節制、浪費?!我今年都不要再和同學約出門好了!」

在照顧情緒激烈、甚至有有自傷企圖兒童青少年,其情緒、想法、反應往往在這兩極端,或在兩極端間擺盪更為明顯 (Rathus & Miller, 2000;Harvey, 2015) 。

2023/05/05

Manning有效與情緒失調者溝通的五個步驟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依虹社工師
曼寧博士(S.Y. Manning)是美國長期運用辯證行為治療(DBT),有效幫助邊緣型人格障礙者及其家庭的臨床工作者之一。他提出有效與情緒失調者溝通的五個步驟。其實這也適用於一般的人際溝通,讓我們來檢視看看:

2023/04/28

RO DBT-談「頭燈中的鹿反應(The “Deer in the Headlights” Response)」與「降溫策略(Heat-Off Strategies)」Part 2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芝帆諮商心理師
要處理一個由治療師的注意力引發的問題則可運用RO DBT中最重要的社交訊號策略之一,也就是「降溫 (taking the heat off)策略」。

2023/04/21

RO DBT-談「頭燈中的鹿反應(The “Deer in the Headlights” Response)」與「降溫策略(Heat-Off Strategies)」Part I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芝帆諮商心理師
透過螢幕看著訓練中的治療師與個案談話是很有意思的,回想並檢視在治療工作中的自己也是如此。大多時候,我們有著一貫的前傾姿勢並搭配著傳達關懷的眼神。RO DBT則讓我們開始意識並思考在面對不一樣特質的個案也許治療師也該視情境做調整。

2023/04/14

STOP,退一步海闊天空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張雅玲護理師
身為職業婦女,每每在疲憊的下班回到家,還要再處理孩子的事情,尤其是課業時,那真是面臨理智線斷裂的最大挑戰。

猶記得依舊是個下班後的晚上,忙完例行的家事正要打開電腦開始繼續工作時,小女兒帶著苦瓜似的臉、捧著數學課本及習作要求教她不會的數學題。原本還想著只有幾題應該可以很快結束,沒想到過程中不論如何教導抑或詢問,女兒不是小小聲回答,不然就是嘴巴像含著滷蛋似的講得含糊不清,外帶眼眶還含著淚水。我因為屢次得不到清楚的回應,開始怒氣漸升,講述時的音量也慢慢提升、變得急促不耐煩。覺察到自己的變化後,胸口也開始因為憤怒的情緒而悶、緊起來,有股好想用力拍桌子並破口大罵的衝動,此時腦中突然出現一個字「STOP」……….

2023/04/07

身體的警訊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張雅玲護理師
多久沒有暫停了?似乎有?又似乎……連那麼一瞬間的時間都記不起來了…

每天一踏進辦公室,打開電腦,開始目不轉睛的盯著螢幕,著魔似的一刻都捨不得停,彷彿擔心一停下來,工作就會再也做不完。長時間的坐姿、挺直的脊椎,讓身體傳來了警訊。

2023/03/31

技巧介紹:「接納現實」與其他技巧的合併使用(下)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第二類練習「全然地接納」的狀況是,接納自己的未來是有限制的。這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涯中都可能發生過,原本期待自己可以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後來因為一些原因需要轉彎,在面對想要的無法達成,我們的情緒是痛苦的。例如,阿勇一心一意地希望自己未來可以成為懸壺濟世的醫師,雖然阿勇的在校的成績不錯,但申請醫學院卻仍有一段距離,當學測越來越靠近,阿勇早上越來越起不來床,一翻開書就落淚,也不願意去學校上課,家人看到他的情況,一直勸他,考差了也沒有關係,盡力就好,但阿勇就是起不來床,並且否認自己是因為升學壓力而有這些反應。

2023/03/24

技巧介紹:「接納現實」與其他技巧的合併使用(上)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接納事實似乎是件理所當然的事,為什麼需要特別練習?實際上,人並沒有那麼理性,當事實與自己的期待落差很大,或者讓人感到痛苦,內在自我保護的機制可能會讓我們寧可沒有看到事實的存在,想拒絕的執著就會油然而生,這雖然讓當事人暫時獲得控制的感覺,不用經驗挫折或失落的情緒,也讓自己卡在情境中動彈不得!

接納現實的技巧,是提醒我們對事實/真相保持開放,不以發脾氣、無效的執意或逃避來回應,當我們決定這麼作,可能會經歷一些痛苦或辛苦,但在這之後,也會經歷失落後的平靜,並不再被這個情境或執意的痛苦情緒(苦澀、憤怒、悲傷等等)卡住,反而得到自由。

2023/03/17

不要在「該」了,我可以選擇「認可」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我今天應該去健身房的」「我不應該吃宵夜」「我應該更努力一點」
「我不應該那樣對他說話的」、「我應該快樂」、「我不該讓他們傷心」……

以上這些話,可能都會在我們生活中出現。不妨停一下、感覺一下,這些字句在腦袋中出現時,身體有什麼感覺?是不是會低下頭、避免目光接觸,甚至想要躲起來?這樣的自我對話,往往是沒有效的,甚至是反效果,讓我們更沒有辦法達到我們的目標。

2023/03/10

辯證行為治療於醫院職場環境之應用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原文於2023年由 Heliyon 期刊接受刊登)

醫學界越來越關注醫療從業人員身心壓力的重要性,因為身心壓力不僅影響醫療人員本身,還會影響到他們的團隊成員、醫療機構和患者。同時也使得醫療人員與一般人群相比,有更高的耗竭感(burn out)和對工作生活的滿意度降低。近年研究發現,醫療人員身心壓力、耗竭、及對工作不滿意度與醫師執業時間及離職率有關,也與護理質量下降,病人結果變差、醫療錯誤、危險處方有關,也降低了患者對醫師處方的依從性、增加了病患的不滿意度。耗竭似乎與同理心有雙向的相關,一方面愈耗竭者同理心程度愈低;另一方面,換位同理方面的缺陷似乎也是耗竭的危險因素,而多元觀點增加和同理關注似乎可以預防耗竭。其它研究發現,透過實地操作和角色扮演來練習臨床溝通技巧,以及以情緒調節方法使參與者能夠表達出對困難問題進行溝通的態度和感覺,這類型對畢業後醫療人員溝通技巧的強化課程可以結合壓力管理訓練和溝通技巧訓練,不僅可以提高溝通技巧,可以增加同理能力,而且可以預防職業倦怠與耗竭。

2023/03/03

與恐懼焦慮相反的行動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田曉寧護理師
在上台演講報告,或是參加重要考試,參與許多陌生人的社交聚會場合,難免會感到焦慮,但當焦慮緊張的症狀已經困擾到無法好好行動時,我們可以做 [與情緒相反的行動]。

首先確認目前的緊張或恐懼焦慮是否符合事實情境,有時是腦中的擔憂讓我們太過緊張,實際狀況未必,或是有人會用分心或逃避的方式迴避焦慮地事情,一旦這次逃避後下次會引起更大的恐慌與焦慮,所以先讓我們正視目前所面對的問題。

即使我們已經核對事實面對問題了,我來是很焦慮怎麼辦?沒辦法靜下來好好解決問題,我有什麼方式可以調節心情,穩定自己呢?

2023/02/24

允許彼此頑皮一下,不再需要與「酒」做朋友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酒精戒治個案管理師游心慈
酒精成癮或者問題性飲酒,常被認為是一種衝動控制不足的表現:「明知喝下去會影響身心健康,也知道到自己有可能一口接一口無法停下來、甚或出現酒後高風險行為,卻無法控制對酒的渴望而持續飲酒。」

近期,全然開放的辯證行為治療(RO-DBT)提出另一種可能性:對一部份當事人而言,酒精成癮或問題性飲酒,可能反而是「過度自我控制」的結果。所謂「過度自我控制」的酒癮/問題性飲酒當事人,有幾個特徵整理如下:

2023/02/17

DBT治療師的日常隨筆-談如何跳脫生活困境

馬偕醫院辯證行為治療團隊 治療師
還記得初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時,面對生命中多了這樣的一個角色,一開始我看見的只有限制,我感受到自己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握,經驗到「我的時間不再是我私有的時間」、「我的身體彷彿不是我的身體」、「我的腦袋不再那麼清晰和有邏輯,而我更時常在治療和督導工作中找不到貼切的詞來描述我想傳達的」,種種的一切都讓我困擾。每當我聽到旁人安慰著「孩子大了會越來越好」、「這個新生兒或幼兒階段還算是相對好應付」…,這些話語讓我經驗到的是不認可,因而我感到生氣、孤單又無助。

2023/02/10

當焦慮想法席捲而來時…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張雅玲護理師
我們應該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因為一件事延伸出焦慮情緒,繼而開始源源不絕地冒出許多非理性想法,隨著這些想法的出現,更多的是焦慮感的不斷上升…

2023/02/03

RO DBT─過度控制行為的解決方案分析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吳宜蓉臨床心理師
治療師必須牢記,進行鏈鎖分析的主要目的不只是為了獲得洞察,也是為了產生因應和社交訊號的替代方案,以幫助情緒孤獨和孤立的過度控制個案回到部落、與他人連結。所以重點在於:要產生有助於個案重新建立與他人的社會連結的解決方案,而不一定是改變內心的感受(儘管這可能是改善社交訊號、建立起與他人連結的結果)。在 Lynch 的觀點中,從長遠來看,最重要的不是一個人內在的感受,而是你的生活中是否有人真正、確實地在乎你的感受,你有多大程度的覺得自己是部落的一員!但如果要進入一個部落(即形成密切的社會紐帶)並留在其中,你也必須能夠向你的部落成員發出訊號,表明你也在乎別人的感受,因為在友善的關係中,互惠非常重要。

2023/01/27

RO DBT─過度控制行為的鏈鎖分析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吳宜蓉臨床心理師
在 DBT 治療中,行為分析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不管是在治療的新病人,或對眼前病人發生的任何問題行為進行治療時,都需要進行充分的行為分析來形成治療師的概念化並引導選擇適當的干預措施。因為行為分析可以幫助治療師與病人找出病人的問題是什麼、是什麼造成這個問題的、是什麼因素干擾了問題的解決、以及有哪些幫助可以幫助解決問題,是在 DBT 問題解決端(改變端)中非常重要的治療策略之一。在 DBT 中,行為分析專門指對一個問題或目標行為的一個特定實例的深入分析,從經驗上來說,唯有如此特定且具體化後,才比較有著力點能夠試著打斷個案習慣性的鏈鎖,讓他們看到新的方向,在情境中做出不同於以往的事情或行動。

RO DBT 也是採用這種概念,在治療中會進行目標行為的鏈鎖分析,希望能夠協助過度控制的個案(這是 RO DBT 主要協助的對象)去知曉以及試著改變會使其遠離部落或遠離重要目標的特定社交訊號問題行為(Social signaling problem behavior)。

2023/01/25

我是一位愛音樂的精神科病人(下)

文/辛曦
實習到了最後一站是選習,但我沒有選擇的權利,學校實習組開會再開會,我的用藥要公開透明,也要開診斷書確認我的診斷,可能連病歷都想看的程度吧,可說是毫無病人隱私可言。終於可以實際到醫院實習了,而且是間看似善良的醫院,沒錯,意外又發生了,對我來說是意外,但對他們來說可能也是他們的預先因應,我實習第二天就被實習單位護理長帶去護理部主任辦公室,可以想想看,只是一名護生,光在路上遇見督導級的大人物都要畢恭畢敬,第一天實習頂多介紹環境,第二天就被帶去最高長官的無人超大會議室,目的是什麼,羞辱,微笑且輕聲細語慢慢的說,「你覺得你以精神科病人的身份做護理師會如何」、「你覺得依你的病情會不會給錯藥」,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在試探、在羞辱,我非常緊張,甚至恐慌症都要發作了,但我在心裡告訴自己一滴眼淚都不能掉下來,保持冷靜。我不知不覺的在使用一個技巧叫 FAST,「公平、不過度道歉、堅守價值觀、誠實至上」,漸漸的我越來越冷靜,雖然事情已經慢慢來到護理部主任要我自願退實習,但是實習才第二天的我,什麼事都還沒開始做就自願退實習?!這會不會太誇張!

2023/01/24

我是一位愛音樂的精神科病人(上)

文/辛曦

序幕


18歲時發現自己有很大的悲傷襲來,住宿的我不想被室友發現我想哭而在就寢時間拿著書去宿舍裡半夜空無一人的自習室,坐下攤開課本就開始無聲大哭,哭了幾天之後不想自己哭到生病而鼓足勇氣用了張老師的e-mail方式來求救,幾次的通信之後又鼓足勇氣到學校的學輔中心求助,開始了在學校諮商的日子。

2023/01/20

新的一年,我們不需要變成更好的自己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每一年的年初,你是否跟我一樣,許下願望想要變成更好的自己,卻在失望中結束一年,又在隔年許下相同的願望呢?

想想看,所謂的「更好」是誰定義的呢?真的有絕對的好與壞嗎?別人定義的價值觀真的能讓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事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