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養成習慣是重要達成目標的關鍵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那麼當我選擇了當下認為的最愛,要如何才能夠穩定地往目標前進呢?老生常談的「養成習慣」可能是重要的。Wendy Wood教授在《習慣力》書中描述了他的研究,當行為成為習慣時、受試者“不帶情感”地去做這項行為, 在習慣的帶動下,受試者會一步一步地累積成果、不會耗費過多的精力「重新思考」目標是否合適,反而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目標。
2025/07/25
了了分明重要技巧與練習 2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依虹社工師
「了了分明」,也有人翻譯成「正念」,簡言之就是把注意力放在當下,包括自己的感官知覺、想法、感受、行為上。
MINDFULNESS包括幾項重要原則:智慧心,是什麼(WHAT)技巧:觀察、描述、參與,以及如何做(HOW)技巧:中性的做(不批判的做)、專一的做、有效的做。透過演練,有機會減少痛苦、減少反應、提升注意力、增加智慧、增加快樂、提升專注在當下、增加與其他人連結的感受或提高個人價值感。
MINDFULNESS包括幾項重要原則:智慧心,是什麼(WHAT)技巧:觀察、描述、參與,以及如何做(HOW)技巧:中性的做(不批判的做)、專一的做、有效的做。透過演練,有機會減少痛苦、減少反應、提升注意力、增加智慧、增加快樂、提升專注在當下、增加與其他人連結的感受或提高個人價值感。
2025/06/27
了了分明重要技巧與練習 1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依虹社工師
「了了分明」,也有人翻譯成「正念」,簡言之就是把注意力放在當下,包括自己的感官知覺、想法、感受、行為上。
MINDFULNESS包括幾項重要原則:智慧心,是什麼(WHAT)技巧:觀察、描述、參與,以及如何做(HOW)技巧:中性的做(不批判的做)、專一的做、有效的做。透過演練,有機會減少痛苦、減少反應、提升注意力、增加智慧、增加快樂、提升專注在當下、增加與其他人連結的感受或提高個人價值感。
MINDFULNESS包括幾項重要原則:智慧心,是什麼(WHAT)技巧:觀察、描述、參與,以及如何做(HOW)技巧:中性的做(不批判的做)、專一的做、有效的做。透過演練,有機會減少痛苦、減少反應、提升注意力、增加智慧、增加快樂、提升專注在當下、增加與其他人連結的感受或提高個人價值感。
2025/05/02
「辯證行為治療技巧訓練~初階課程」《Q&A時間》part.6: 相反行動 = 不依衝動,理性有效的行動嗎?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誼杰臨床心理師
Q:「請問老師『相反行動』是否可以簡單理解成『不依衝動,理性有效的行動』(與CBT類似)?」
A:(林誼杰臨床心理師回應)
謝謝您的提問分享^_^ 我覺得您理解的「不依衝動,理性有效的行動」這句話,有明確抓住相反行動中"不照著情緒的行動衝動走"、"有效地做"這兩個重要元素!
A:(林誼杰臨床心理師回應)
謝謝您的提問分享^_^ 我覺得您理解的「不依衝動,理性有效的行動」這句話,有明確抓住相反行動中"不照著情緒的行動衝動走"、"有效地做"這兩個重要元素!
2025/02/21
了了分明:觀察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當你注意到憂慮反反覆覆地出現時,可以練習"觀察"的技巧,觀察這些憂慮進出心中,轉移你的注意力到你身體上的知覺(留意哪些身體感覺在當下是最明顯的),然後保持你的注意力在你身體的感覺上,注意憂慮的想法需要多久的時間可以離開。有時去體驗這些感覺會有一些痛苦,但我們可以試試看這樣的練習。
我們在練習觀察的時候,常常會有想要放棄的衝動,或許是有其他的事,也或許是有一些身體的感覺或痛苦生起,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堅持下去。等於是訓練我們的心去注意我們選擇的事物,並在分心時拉回來觀察,需要練習、練習、再練習。
我們在練習觀察的時候,常常會有想要放棄的衝動,或許是有其他的事,也或許是有一些身體的感覺或痛苦生起,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堅持下去。等於是訓練我們的心去注意我們選擇的事物,並在分心時拉回來觀察,需要練習、練習、再練習。
2025/01/10
「要求」與「拒絕」如何恰如其分- (下)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承儒
當我們考量這十項因素後,就會得到一個存錢後的總價,根據這個數字,我們要來對照一下圖二,根據總價的10~100,來看我們需要如何調整我們「要求」與「拒絕」的強度。
如果根據圖一發現,要求的強度是在30,這時候我們可以用「大方地暗示」的方式來要求,同時要接受對方會拒絕我們。過去我們在被拒絕的時候會有很多情緒,這從個技巧的練習,我們就可以明白我們要求及拒絕的強度要多大。
如果根據圖一發現,要求的強度是在30,這時候我們可以用「大方地暗示」的方式來要求,同時要接受對方會拒絕我們。過去我們在被拒絕的時候會有很多情緒,這從個技巧的練習,我們就可以明白我們要求及拒絕的強度要多大。
2025/01/03
「要求」與「拒絕」如何恰如其分- (上)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承儒
人類是群體的動物,我們常常需要與人互動,其中就會出現很多的「要求」與「拒絕」。《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白話文的意思是: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雖然我們沒有要治理國家,然而在每天的人際互動中也需要如同孔子所說,表現得恰如其分。
那要怎麼做才可以恰如其分,行在中庸之道呢? 辯證行為治療的人際效能技巧提供了我們一個思考及執行的方法。
那要怎麼做才可以恰如其分,行在中庸之道呢? 辯證行為治療的人際效能技巧提供了我們一個思考及執行的方法。
2024/12/27
如你所願/留心覺察(stay mindful)~忽略攻擊和唱片跳針~向著目標勇敢前進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林家華護理師
這一陣子最多新聞的就是運動賽事-棒球12強世界冠軍賽,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醜小鴨的逆襲。從資深棒球迷得知,這次代表台灣比賽的成員都是名不經傳的小角色,沒有赫赫有名的棒球好手,也就都不抱太多的期待。筆者不是棒球迷,只是從小到大看過幾場棒球賽的一日棒球迷,也因過去不好的新聞事件等對台灣棒球有諸多偏見,不看好的想法在旁觀看這個活動新聞。賽後,很多這些出賽精彩的棒球英雄們都提到大家面對貶抑、歧視與偏見,是如何面對失敗及打不好的挫敗,跌跌撞撞的刻苦訓練歷程,這次大家靠著彼此互相鼓勵打氣,專心練習,努力朝向冠軍賽前進的。細想這次若沒有得到冠軍,是否會持續的批評、不看好及偏見的評論聲浪,讓這些努力認真的運動家是否在這些貶低的論點又要再等30年以上才有可能重獲勝利。筆者也在這個賽事新聞中,深刻體會到歧視、無意識偏見還有刻板印象所代表的意義,還有他們互相之間的關係及影響。
現在的社會已經非常多元,我們也常在說「多元共融」,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歧視依然充斥在我們的社會中,常見的歧視有性別、宗教、種族、性向。「微攻擊」(Microaggression),這個詞是由美國精神科醫師「切斯特·米德爾布魯克·皮爾斯博士〈Dr. Chester M. Pierce〉」在 1970 年提出的--「基於偏見和歧視、以侮辱和消極態度,隨意出現在政治和文化上攻擊被邊緣化的群體。」最初用來描述美國人在日常對當地黑人有意無意的否定和侮辱。後來泛指在日常中較強勢的群體在語言、行為或環境上對被侮辱或文化上被邊緣化群體的輕視。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這些舉動都傳達了對另一群體的敵意、貶低或消極態度。
因此,在面對隨處可見微攻擊的人際環境該如何因應。辯證行為治療裡人際效能中的目標效能技巧,此技巧幫助我們在達成目標時,能夠盡量有效地行動。其準則是得到你想要的,口訣:親愛的人(DEAR MAN),包括有描述(Describe)、表達(Express)、堅持(Assert)、增強(Reinforce)、保持了了分明(stay Mindful) 、表現自信(Appear confident)及協商(Negotiate)。這裡筆者想要介紹”保持了了分明(stay Mindful)”,是人際效能中如你所願技巧在情境中對你的目標保持留心覺察,集中注意力在你的目標上,維持你的立場,不要分心。裡面兩個有用技巧~忽略攻擊轉移注意力及唱片跳針:
現在的社會已經非常多元,我們也常在說「多元共融」,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歧視依然充斥在我們的社會中,常見的歧視有性別、宗教、種族、性向。「微攻擊」(Microaggression),這個詞是由美國精神科醫師「切斯特·米德爾布魯克·皮爾斯博士〈Dr. Chester M. Pierce〉」在 1970 年提出的--「基於偏見和歧視、以侮辱和消極態度,隨意出現在政治和文化上攻擊被邊緣化的群體。」最初用來描述美國人在日常對當地黑人有意無意的否定和侮辱。後來泛指在日常中較強勢的群體在語言、行為或環境上對被侮辱或文化上被邊緣化群體的輕視。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這些舉動都傳達了對另一群體的敵意、貶低或消極態度。
因此,在面對隨處可見微攻擊的人際環境該如何因應。辯證行為治療裡人際效能中的目標效能技巧,此技巧幫助我們在達成目標時,能夠盡量有效地行動。其準則是得到你想要的,口訣:親愛的人(DEAR MAN),包括有描述(Describe)、表達(Express)、堅持(Assert)、增強(Reinforce)、保持了了分明(stay Mindful) 、表現自信(Appear confident)及協商(Negotiate)。這裡筆者想要介紹”保持了了分明(stay Mindful)”,是人際效能中如你所願技巧在情境中對你的目標保持留心覺察,集中注意力在你的目標上,維持你的立場,不要分心。裡面兩個有用技巧~忽略攻擊轉移注意力及唱片跳針:
2024/11/01
時時刻刻練習了了分明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在 DBT 當中,「了了分明」(Mindfulness)是一組重要的核心技巧,這些技巧讓人有意識地專注於當下。一個了了分明的人會覺察到自己存在這個時間點,同時覺察到這個時間點存在的事物。
在 DBT 中,沒有翻譯成「正念」,或許也有其好處,因為「正」念難免讓人聯想到我們是不是做的「正確」,或是技巧有正確解答。在實際上,技巧沒有正確及錯誤,每一個了了分明的當下,都使我們的身心對經驗更為開放。
在 DBT 中,沒有翻譯成「正念」,或許也有其好處,因為「正」念難免讓人聯想到我們是不是做的「正確」,或是技巧有正確解答。在實際上,技巧沒有正確及錯誤,每一個了了分明的當下,都使我們的身心對經驗更為開放。
2024/10/04
2024/09/27
家庭「認可」與「不認可」的概念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依虹社工師
Linehan 博士在辯證行為治療的人際效能技巧中,提及三大重要原則:目標效能、關係效能與自我尊重效能,其中「關係效能技巧」”(GIVE) 很強調態度輕鬆與認可,特別指「關係上的認可」。而在家庭中,倘若要增進/維持家庭關係,如何有效與家人互動,認可往往是第一步,才有機會理解家人、真誠溝通、促進往後的精確表達。
2024/06/21
一起練習有技巧地「關上心門」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為了克服創傷經驗,我們需要人際關係與連結。但我們跟他人接觸,甚至跟親密的家人互動時,常常會因為被他人的情緒影響,而情緒陷入波動。另一方面,互動時難免會有無法相互理解的時候,他人的不理解,往往更加倍加深了內心傷害。
一般人都說要把心敞開,其實讓我們痛苦的往往是心打得太開了。就像若一間房子的門沒有關,盜賊可以出出入入、偷竊毀壞東西。他人的一舉一動往往在受傷的人心裡留下痕跡,讓人不停思考,形成難過的情緒。即使我們不再跟他人互動,心還是打開的,容易被他人牽動情緒,因他人的價值觀而痛苦不堪。
一般人都說要把心敞開,其實讓我們痛苦的往往是心打得太開了。就像若一間房子的門沒有關,盜賊可以出出入入、偷竊毀壞東西。他人的一舉一動往往在受傷的人心裡留下痕跡,讓人不停思考,形成難過的情緒。即使我們不再跟他人互動,心還是打開的,容易被他人牽動情緒,因他人的價值觀而痛苦不堪。
2024/06/14
當你犯錯時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我們文化中有兩個情緒常被用來改變行為,就是「羞愧」跟「羨慕」。在傳統家庭中的使用量尤其是嚴重,彷彿是一個文化共犯結構。
在這樣的文化中,「錯誤」是需要懲罰的 。這文化假設,在學習過程中,羞辱才能讓人記得,讓對方感覺無力才能保證服從。於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羞愧。因為這羞愧,我們努力迎合別人,把自己往死裡打,完美主義,不容許任何錯誤。
在這樣的文化中,「錯誤」是需要懲罰的 。這文化假設,在學習過程中,羞辱才能讓人記得,讓對方感覺無力才能保證服從。於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羞愧。因為這羞愧,我們努力迎合別人,把自己往死裡打,完美主義,不容許任何錯誤。
2024/05/24
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4─如果我評斷了,該怎麼辦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吳宜蓉臨床心理師
我們在前面幾篇文章,不斷提醒中性地做的重要性,並請大家一起不斷地練習中性地做。
不知道大家在練習過後有沒有發現,評斷真的挺容易出現的呢!而且當我發現我在評斷時,我很快地又會有評斷的出現。
像是我今天在騎車上班時,發現有人闖紅燈甚至差點撞上行人,很快就想大罵對方「眼瞎啊!果然是馬路三寶」,但又很快地覺得「啊!這樣好糟糕,我怎麼可以評斷對方”馬路三寶”呢!」,習慣性地又會有評斷的出現,而且是『對評斷(我在評斷對方”馬路三寶”)的評斷(我這樣好糟糕)』。
不知道大家在練習過後有沒有發現,評斷真的挺容易出現的呢!而且當我發現我在評斷時,我很快地又會有評斷的出現。
像是我今天在騎車上班時,發現有人闖紅燈甚至差點撞上行人,很快就想大罵對方「眼瞎啊!果然是馬路三寶」,但又很快地覺得「啊!這樣好糟糕,我怎麼可以評斷對方”馬路三寶”呢!」,習慣性地又會有評斷的出現,而且是『對評斷(我在評斷對方”馬路三寶”)的評斷(我這樣好糟糕)』。
2024/05/17
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3─要如何做到「中性地做」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吳宜蓉臨床心理師
前兩篇文章我們提到了「中性地做」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刻意練習的必要性,我們接下來就要開始說明要如何做到中性地做。
所謂中性地做,就是回到描述事實當下的狀態,而不把好、壞或是其他類似的評斷加諸其上。因為評斷涉及主觀的分類,每個人/文化/社會的基準不同,評斷的結果也不同。例如:對於同一道甜點,有人會表示「這個好吃」有人會表示「這個好難吃」;考80分,有人覺得「考得很好」有人覺得「考得很差」。
所謂中性地做,就是回到描述事實當下的狀態,而不把好、壞或是其他類似的評斷加諸其上。因為評斷涉及主觀的分類,每個人/文化/社會的基準不同,評斷的結果也不同。例如:對於同一道甜點,有人會表示「這個好吃」有人會表示「這個好難吃」;考80分,有人覺得「考得很好」有人覺得「考得很差」。
2024/05/10
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2─中性地做,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的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吳宜蓉臨床心理師
接續『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1─為何要中性地做?』這一篇文章
我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中性地做』的重要性,並想讓大家一起來練習這個技巧。但中性地做,有那麼簡單就可以做到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評斷是如此地不好(就如上一篇文章所說),那為何世界上還會有評斷的存在?」
我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中性地做』的重要性,並想讓大家一起來練習這個技巧。但中性地做,有那麼簡單就可以做到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評斷是如此地不好(就如上一篇文章所說),那為何世界上還會有評斷的存在?」
2024/05/03
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01─為何要中性地做?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吳宜蓉臨床心理師
中性地做,是 DBT 了了分明(Mindfulness)技巧模組『如何做技巧(”HOW” Skills, how you practice when practicing mindfulness)』中的其中一項技巧,是我們在了了分明時的一種姿態。我們不僅會協助個案不斷練習『中性地做(Nonjudgmentally)』,治療師在生活中,也要試著去看到自己的評斷(judgement),並且嘗試中性地做。
那麼,評斷(judgement)是什麼意思?
那麼,評斷(judgement)是什麼意思?
2024/02/09
幸福與平靜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耶穌會神父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說,幸福就像蝴蝶,你追它時,它會飛走。你坐下來,它就停在你的肩膀上。我們越追求幸福,就越害怕不幸。我們常常感覺不到幸福,是因為我們要追求「比別人幸福」。但這樣的比較往往伴隨著很多「評斷」。
2024/01/12
人生不做快車手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我小時候常樂極生悲。喜歡的長輩來訪、準備出遊,意外收獲禮物…,開心得不得了,然後莫名其妙事情就變了樣。也許跳上跳下傷到自己或別人,可能耍嘴皮子沒了分寸朋友變仇人,拿捏不到力道的結果,常是有人受傷、東西破掉、衣服撕裂…總之,不知不覺惹來一頓好罵。美好的開始,卻沒有好結局。
長大之後回想,那是一種興奮油門加速的感覺。但若無法掌握對這種快感的渴望,想要更多、更快樂,卻沒有相對應的控制感,就像開快車,不願降速,可能就在轉彎或一閃神間,失速撞上山壁。
長大之後回想,那是一種興奮油門加速的感覺。但若無法掌握對這種快感的渴望,想要更多、更快樂,卻沒有相對應的控制感,就像開快車,不願降速,可能就在轉彎或一閃神間,失速撞上山壁。
2023/12/29
大腸鏡小夜曲
文/大悲師兄
這個地方流瀉著輕柔怡人的音樂,師兄坐著,跟他平時工作的氣氛相比,這裡簡直是天堂。
但,這裡不是天堂,這裡是健檢中心的廁所。師兄無法放鬆,因為做大腸鏡要清腸,而他還沒拉乾淨,儘管已經喝了兩次瀉劑,他的糞便不合格,需要再繼續拉。他坐在馬桶上幾乎一個上午,但只有一點點排便。
但,這裡不是天堂,這裡是健檢中心的廁所。師兄無法放鬆,因為做大腸鏡要清腸,而他還沒拉乾淨,儘管已經喝了兩次瀉劑,他的糞便不合格,需要再繼續拉。他坐在馬桶上幾乎一個上午,但只有一點點排便。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