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課程研討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課程研討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08/01

2024 辯證行為治療技巧訓練初階課程

辯證行為治療(DBT),是一套融合行為科學、辯證哲學及了了分明等概念及技巧的治療模式,有具體明確的治療階段及目標,並透過四種模組(個別治療、團體技巧教學、個案管理、諮詢團隊)來幫助個案;研究證實 DBT 對於降低邊緣性人格及重複自傷個案(成人與青少年)的再自傷行為有療效,使用於藥酒癮、困難治療的憂鬱以及飲食疾患等複雜性問題個案也頗有成效。

由於 DBT 複雜的理論、治療模組及操作,過往在缺乏中文教科書的狀況下,有興趣的人想學習往往也困難重重。馬偕醫院 DBT 團隊今年將以兩天的課程,透過解說、實務練習及問答,期待能讓台灣的心理衛生相關從業相關人員更熟悉此模式。

2024/07/19

過往研討會問題回覆PART2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去年的研討會時有學員問到一些問題,或是常被問到的問題,雖然在現場有回答過了,今天突然看到這題,可能心中有一些補充說明的想法,想說也做下文字紀錄,讓沒聽過的、或是已經忘記的,也都可以複習一下。

第二題是:上一篇文章提到,如何判斷”情緒的行動衝動是否有效?”,治療師可以回答,”有效就是可以過一個值得活的人生”,那如果個案說「我就是沒有值得活的人生」怎麼辦?

2024/07/12

過往研討會問題回覆 PART 1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吳書儀
去年的研討會時有學員問到一些問題,雖然在現場有回答過了,今天突然看到這題,可能心中有一些補充說明的想法,想說也做下文字紀錄,讓沒聽過的、或是已經忘記的,也都可以複習一下。

第一題是:想將「減少割腕行為」作為治療目標時,會擔心讓個案因此感覺不被認可,也發現個案並不認為這個目標很重要(因為她覺得這是有效的情緒調節方式)。這部分有什麼樣的技巧或溝通方式可以化解嗎?

2023/10/03

想像中的痛苦比現實中還多

文 /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田曉寧護理師
We suffer more often in imagination than in reality---Seneca

此句出自於古羅馬時代的哲學家 Sensca

意味著當我們對未來可遇見的壓力或苦難不確定時,等待的過程中往往帶著更多焦慮不安,使得痛苦更痛苦,比實際經歷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想像的痛苦。

2023/08/16

2023 辯證行為治療理論與治療策略課程

辯證行為治療(DBT),是一套融合行為科學、辯證哲學及了了分明等概念及技巧的治療模式,有具體明確的治療階段及目標,並透過四種模組(個別治療、團體技巧教學、個案管理、諮詢團隊)來幫助個案;研究證實 DBT 對於降低邊緣性人格及重複自傷個案(成人與青少年)的再自傷行為有療效,使用於藥酒癮、困難治療的憂鬱以及飲食疾患等複雜性問題個案也頗有成效。

由於 DBT 複雜的理論、治療模組及操作,過往在缺乏中文教科書的狀況下,有興趣的人想學習往往也困難重重。馬偕醫院 DBT 團隊今年將以兩天的課程,依據2022年出版「辯證行為治療—華人經驗的策略與技巧」一書的架構,透過解說、實務練習及問答,期待能讓台灣的心理衛生相關從業相關人員更熟悉此模式。

2022/07/29

DBT講堂心得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江興亞
在中心實習的過程當中,所接觸到的案主絕大多數都呈現兩種樣貌,一種是在無數的比較當中感受到自己不斷的被往下擠壓,最終「不得不死」;另一種是在持續注目生活當中那過於自己所能受的苦難之中,像是一個為了繁衍而「不得不」被母螳螂給吞噬的公螳螂一般為了維護自己而走向一死的面貌。

2022/06/24

DBT心得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徐圓淯
圖片取自:https://www.pinterest.com/pin/1106759677150335536/

在實習的諮商工作中,每次與個案的會談我都對自己抱持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期許,就是好好聆聽個案今天帶來的故事,讓他/她好好被聽見,然後透過我們的交流,讓這個故事中的情節可以有一些不一樣的走向。而開始學習 DBT 後,在會談中帶入 DBT 治療框架時,在聆聽個案故事時就學習抓出和注意 DBT 中重要的元素,尤其是情緒,DBT 給了我們很多指引和提醒,讓治療師可以在個案故事中有方向性和依循而不迷失,意即治療取向就像是治療師的地圖,聆聽故事是輸入資訊的部分、治療取向幫助形成個案和其所面臨的問題或困境的概念化;而 DBT 在輸出的部分也相當強大,透過治療師在過程中的接納認可以及了了分明技巧的引導,個案逐漸能看清晰發生在自己內外在的事件、逐漸能理解接納、逐漸能自我認可,特別在於對自身情緒的了了分明、理解接納和自我認可,當處在自己也無法接納的強烈情緒中,這些通常都是很難及時進到我們腦袋中的,因此在會談中不斷不斷地練習,正常化個案的情緒經驗(認可)、一起與個案辨認出是什麼情緒和檢視這種情緒的功能為何,幫助個案覺察自己當時正在經驗什麼情緒等,有了這些為基礎,才有機會去看見長時間讓這樣強烈情緒控制自己、處在情緒心中行動對自己而言,其實並不符合故事情節中身為主角他/她想要的目標,甚至要付出相當痛苦的代價。而當個案認同這部分也想加以調整的時候,心中有個疑問開始萌芽:「那可以怎麼辦呢?」,似乎自然而然就會帶著我們走向改變端,我慢慢感受到很多時候其實治療師不「直接」推個案去改變端,而是創造個案自己想要/需要/不得不改變的機會出現,也許要不要改變始終是個案的選擇,而我們的工作有部分是在於讓個案發現他有改變這個選項,而且還可以是更有效與可行的。

2022/06/17

辯證行為治療學習感想:認可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楊顥
有些人在相處互動時較能自然地讀出他人心思、表達情緒共鳴,反觀我是個理性先行的人,常不自覺地跳過情緒進入問題解決。這樣的個性在處事上固然有好處,但卻會對心理治療的工作造成阻礙。在實習過程中,我持續覺察到自己在深度同理的不足,不確定該怎麼回應個案的情緒,常因此感到挫折和無奈。接觸辯證行為治療(DBT)後,認識到這個取向對同理及認可的做法提供了詳細的說明和具體的指引。

2022/04/11

2022 全然開放的辯證行為治療課程

Dr. Thomas Lynch 為首 全然開放的辯證行為治療(Radically Open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RO DBT)是一種全然創新的療法,基於神經科學的發現進而發展的臨床應用,融合了 Dr. Marsha Linehan 辯證行為療法(DBT)、基於了了分明(mindfulness)的方法及相關人格發展理論、進化理論和馬拉馬蒂蘇菲主義(Malamati Sufism)的各種影響,適用於以過度控制為特徵的一系列疾病(如強迫型人格障礙、自閉類群障礙、厭食症及慢性化憂鬱等)。

2022年馬偕精神醫學部及自殺防治中心特別邀請 RO DBT 的 Dr. Thomas Lynch 親自授課演講,歡迎有興趣的心理健康專業工作者一起共襄盛舉。

2022/04/01

辯證行為治療研討會感想—認可與改變的來回擺盪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呂欣蓓
剛來到馬偕實習時,對於要推進改變端策略一直有明顯的困難,對於過去熟悉個人中心學派的我而言,這彷彿是一道艱深的數學題目,要弄懂並且融會貫通操作於實務之中,真是一大挑戰。然而隨著接觸的病人增加,看見他們深受痛苦的同時,也漸漸看見了他們所無能為力之處,可能是因為過去深刻的創傷;可能是小時候的童年逆境;可能是不斷遭受拒絕的經驗,他們對於人生、生活是無助的、無計可施的,「他們需要有個指引告訴他們可以怎麼走」,這個發現使我開始有信心來協助個案練習改變的技巧。

2022/03/04

2021年DBT研討會及小講堂感想-6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臨床心理實習心理師 謝佩珊
建立一個值得活的人生!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情緒風暴、衝突或關係處理的困難,該如何有效地應對是很需要去找尋方法和練習的。

2022/02/04

2021年DBT研討會及小講堂感想-5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臨床心理實習心理師 何宥榛
「辯證行為治療」這個過去曾在邊緣性人格章節看到過的治療法,就在工作坊的兩天中以一種更強勢的姿態告訴我它是一種具技巧性與可廣泛適用於各種疾病、甚至一般人都可從中獲得好處的治療法。

2022/01/07

2021年DBT研討會及小講堂感想-4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臨床心理實習心理師 賀韻庭
「事情應該要處理好」、「今天不夠努力」、「出錯了,表現真是糟透了」,這些評價常常會在閒暇時縈繞心中,自動化的負向想法如同鞭子般,有著鞭策自己精進的功能,然同時也耗費許多心力於焦慮未來、細數過去的錯誤,特別是每當事情不如預期時,心情更是沉重又焦躁。因此學習 DBT 的過程中,我決定從自己做起,親身去經驗此技巧帶來的益處及困難處,也許日後有機會使用 DBT 與個案共同工作時,也可以更加貼近個案使用 DBT 技巧的角度。

2021/12/10

2021年DBT研討會及小講堂感想-3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臨床心理實習心理師
DBT 概念中四個重要技巧:了了分明、痛苦耐受、情緒調節、人際效能,前兩個技巧屬於接納端,後兩個技巧屬於改變兩端,乍看之下會覺得接納與改變似乎是互相矛盾的,但從實習的經驗中,我經驗到接納與改變的同時存在,以及接納與改變同時存在的重要性。

心理師實習是一個必須不斷面對自己的慣性、偏誤,然後嘗試改變的歷程,在實習的初期,我非常害怕出錯、做不好,甚至僅是被指出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就會讓我感到害怕,這個害怕中隱含著我對自己的失望,也認為自己讓老師失望了...

2021/10/08

2021年DBT研討會及小講堂感想-2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丁韋傑
「我又失控了,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好恨這樣的自己。」、「昨天我獨自走上頂樓,我想過跨出去後,一切就都結束了吧。」,在過往的實習中,常常會聽到個案這樣說,這些故事也在每間會談室流淌著,情緒失調、自我傷害,與無助無望感…等都是防治中心個案的常見主訴,也是辯證行為治療主要聚焦處理的目標。

2021/10/01

2021年DBT研討會及小講堂感想-1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陳柏任
實習過程中碰到許多心理治療個案,「情緒失調」是他們問題的核心,旁人認為匪夷所思的行為-在遭遇極度難以忍受的情緒痛苦時做出的自毀行為-卻帶來了有效的情緒調節,只可惜其有短期的優點,但長期卻帶來更多缺點;我們在會談室裡,也常會聽到相似的言語是「過去反覆嘗試但沒有好轉的治療,讓自己對未來的治療不抱希望」。

2021/08/05

2021 馬偕紀念醫院 DBT 應用小講堂

辯證行為治療(DBT),是一套融合認知行為科學、辯證哲學及了了分明等概念及技巧的治療模式,有具體明確的治療階段及目標,並且透過四種模組(個別治療、團體技巧教學、個案管理、諮詢團隊)來幫助個案,DBT 對於降低邊緣性人格及重複自傷個案有顯著的療效。馬偕醫院 DBT 團隊一開始,主要服務自殺自傷個案,近年也針對不同的族群、情境,發展出不同的服務作法。今年,藉著兩年一度 DBT 技巧教學的時機,我們也推出三場應用小講堂,希望跟大家介紹不同的 DBT 技巧的作法,在門診短暫的時間中如何應用、面對家屬時那些思考和技巧是重要的、酒癮個案又需要著重什麼。

2021 辯證行為治療技巧訓練初階工作坊

辯證行為治療(DBT)由 Dr. Marsha Linehan 所創立,是一種複合型的治療模式,當中包含了四大類六十幾種技巧,這些技巧就像是治療師的工具包,在改善個案的情緒失調、人際困擾問題,和增進衝動控制、自我穩定上頗有療效,對於反覆自殺、飲食失調及酒癮個案的治療是大有助益。

馬偕紀念醫院辯證行為治療團隊目前以一年教授 DBT 理論與策略、隔年教授 DBT 技巧的方式,介紹 DBT 基礎的內涵。今年我們會用兩天課程,教導四大類技巧。(完整上過此課程之學員,具備可申請進階課程之資格,詳情參FB粉絲專頁「華人DBT在馬偕」,以及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2021/03/26

2020年DBT研討會感想-1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曾馨儀 在台灣諮商界中相較於其他學派,DBT 的歷史較短,對於一個剛唸諮商所的碩士生來說,這就像是課本中短短出現的幾行字,知道他的存在但卻從未釐清他的內涵,在課程中可以由淺入深的從 DBT 創始者理念、運用的個案類型、治療結構、治療技巧等地方來全面性的學習。

2020/07/22

2020 辯證行為治療理論與治療策略課程



辯證行為治療(DBT)由 Dr. Marsha Linehan 所創立,是一套融合認知行為、行為科學、辯證哲學及了了分明等概念及技巧的治療模式,有具體明確的治療階段及目標,並且透過四種模組(個別治療、團體技巧教學、個案管理、諮詢團隊)來幫助個案。

已有研究證實 DBT 對於降低邊緣性人格及重複自傷個案再自傷行為有療效,另在使用於藥酒癮、自傷青少年、困難治療的憂鬱以及飲食疾患等複雜性問題個案的治療也都有成效,也有提升治療師的效能感、減低挫折或無力感的功能。由於 DBT 複雜的模組及操作,有興趣的人往往需要花費很多心力,馬偕醫院 DBT 團隊今年將以兩天的課程,透過解說、實務練習及問答,說明完整的 DBT 架構及操作,期待能讓台灣的心理衛生相關從業相關人員更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