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DBT概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DBT概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8/08

辯證行為治療架構及應用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映辰醫師
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強調「接納與改變」的辯證觀點,對於處理慢性自殺意念、自我傷害、情緒調節困難等臨床狀況極具實證基礎。在實際應用 DBT 的過程中,這套治療模式以清晰的架構、有系統的技巧訓練,協助高風險個案逐步穩定情緒並重建生活功能。

2023/07/21

宮本武藏的《五輪書》與DBT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宮本武藏(1584-1645),是日本著名的劍術家、兵法家、藝術家。他在生死之間決鬥60餘次,未嘗敗績。晚年他將一生對兵法的鑽研,撰成《五輪書》。

他主張兵法最重要的原則是,在極度的混亂中,也要保持內心的澄淨與靈活。《五輪書》的內容,除了握刀姿勢,站位與以寡擊眾的戰法外,更有很多關於心理上與哲學上的描寫。全書以地、水、火、風、空五個卷本分別展開闡述。

其實筆者在讀宮本武藏寫的內容,常常覺得跟 DBT 有相似之處。所以如果讓我們來嘗試把 DBT 像《五輪書》一樣分卷呢?

2022/11/25

技巧的誤用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DBT 非常強調技巧的學習與熟練,由於這些技巧是研究證實有效的作法,並不是安慰劑效果,治療師的預期是:嘗試使用技巧→提升當次因應能力→成功因應壓力→增加個案自我勝任感受→提高繼續使用的意願→更多使用技巧→養成習慣→長期減低自殺/傷的風險。

然而,有時身邊人「迷信」技巧,會忽略技巧練習中的一個很重要關鍵,需要啟動/遊說(註:DBT的辯證策略)個案「願意」使用技巧(即便個案只有一點點的意願,或者一點點地相信技巧也許可以改變自己的狀況),並且「自主地」使用技巧,而不是在對立的當中強迫個案「接受」技巧,甚至是被「強加」所謂的「技巧」。

2022/11/18

生物社會理論運用在家庭互動中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依虹社工師
Dr. M. Linehan 在其提出的辯證行為治療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理論:生物社會理論(Linehan,1993)其兩大元素包括: 1(先天)個體情緒脆弱性和 2 (後天)不能認可的環境,及彼此間互動產生的影響。我們來看看所謂不能認可的環境包括那些,家庭的互動如何產生不能認可的反應,及在家庭 DBT 處遇過程中,找尋可以調整的方向。

2022/08/26

鏈鎖分析完就解決問題了嗎?當問題依然未改變時…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黃惠欣臨床心理師
圖片出處: www.pexels.com/zh-tw/photo/1020136/

個案坐下來簡短說著「早上跟先生吵架,很生氣,所以傷害了自己」,這當然不足以概括全貌,事情不會從A點直接跳到Y點的,通常我會邀請個案一起進行鏈鎖分析,來看看其中的環節是什麼,從促發事件到目標事件,中間有什麼想法、情緒、動作…,如何從A點到B點進而最後發展到Y點。

DBT 的鏈鎖分析(chain analysis)中,治療師會邀請個案透過分析,仔細檢視個案行為如何被一連串的環節串起來,進而引導個案瞭解有哪些因素、順序及後果,如何打破行為模式,以形成問題解決方法。

2022/08/19

技巧需要反覆地練習、而作業可以幫助技巧的精進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這個作業我之前寫過了,還要再寫喔!」
「作業什麼時候寫的喔!今天早上啊!因為今天下午要會談了,一早趕快把作業寫完,這樣可以跟你討論。」
「我有用技巧,但是我沒有寫下來,直接討論好嗎?」
「我這周糟透了,什麼技巧和作業通通都沒有用,想都沒想到。」

2022/08/12

辯證行為治療中的觀察限制(Observing limits)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輊竑臨床心理師
專業助人工作者要面臨的挑戰很多,除了處理個案的主訴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難免會遇到個案測試或踩踏治療底線的行為,不論他們是無心為之亦或是刻意的舉動。

2022/03/25

我好像在生個案的氣,該怎麼辦?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誼杰臨床心理師
「雖然會談時我盡全力壓住體內快要湧出來的那股氣,保持緩緩地說,但我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一天真的會暴怒起來傷了對方…」

我想,做為服務長期自傷自殺並有多重複雜問題之個案的治療師,多少有過這樣的擔憂,特別是當個案總是質疑我們的能力與真誠、不斷地來電、威脅說要自殺、常常提要停止治療、向所有人抱怨我們的OOXX、即便治療師已經盡了全力但情況沒有絲毫進展甚至變得更糟…等時,真的很難不感到氣悶。那麼該如何是好呢?

2022/01/28

當行為無效時-鏈鎖分析的應用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周士傑
在會談中,常常遇見一個狀況,有時案主的情緒會如同火箭攀升般上來得很快,好像突然間從平靜無波的小河瞬間湧起了波濤洶湧的滔天巨浪。

我問案主,是什麼事讓你生那麼大的氣呢?通常,我聽到的回答會是,沒有呀!我沒有生氣;或是我不知道,就是好氣好氣!!

2021/09/24

暴露療法在辯證行為治療中的應用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輊竑臨床心理師
在心理學領域中,有不少治療方法是以古典制約作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像是嫌惡療法(aversive therapy)、系統減敏感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洪水法或稱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等,迄今已累積大量的臨床實徵證據。而在辯證行為治療當中,也有許多納入暴露療法原則的概念及運用。

2021/09/03

等待

文 /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田曉寧護理師
去年9月中旬購入一個植物塊根,叫做「圓葉山烏龜」,園藝老闆寄來塊根時提醒我「每天噴霧,不多不少的保持土壤濕度,放在通風陰涼處」。剛收到這長得如小塊馬鈴薯般平凡一般毫不起眼,它光禿禿的,找不到哪裡是芽點或發根的地方,一點都不像圖片中枝繁葉盛的模樣。

起初,種植它感覺很新鮮,像寶貝一般呵護著,在房子四處找最通風的窗台,最光亮的位置,換上透氣舒適的陶盆和沙土,固定的時間為它噴水,期待它趕緊發芽生根,不時去看看它是否有變化,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塊根還是不為所動的沈睡著,噴水、拔草彷彿變得如例行公事般無趣,有時忙起來時還忘記了讓泥土乾涸了好幾天。

2021/08/20

從檸檬搾出檸檬水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台灣職棒中信兄弟球星周思齊,有一套「蜂蜜檸檬」哲學,鼓勵球員們面對酸言酸語,要配一個甜思考,把酸言酸語變成進步的動力。如此,才能在球場上越挫越勇。在辯證行為治療裡,也有類似的概念。

2021/02/19

「轉大人」~心智科工作者看青少年的辯證行為治療(下)

文/DBT 青少年治療團隊 in 馬偕紀念醫院 Linehan 的了不起之處,在於她把這些必備能力的項目點出,而且還開發了培養這些技巧所需的治療方式。很少有治療模式可以一次包含到這樣多的項目,而她還把這些整合在同一套治療系統中,這可以讓我們在得知需要某項能力後,有個方向可以去。而這方向,往往也是部分家長心中,所企盼的一條明路。

2021/02/12

「轉大人」~心智科工作者看青少年的辯證行為治療(上)

文/DBT 青少年治療團隊 in 馬偕紀念醫院 從2017年參加完醫院辦理的「失衡的家庭與青少年」後,我開始投入青少年 DBT 訓練與治療,在這以前,我常不自覺地在心中自問,究竟這個青少年治療的核心精神是什麼?可能是為了轉移這種焦慮,我有時會點開 Youtube 上的外國治療演講來看,用以揣摩相關治療的感覺。有次我看到了 Linehan 女士的一段演講,內容談到她開發辯證行為治療的源起。她觀察到若一個人在成長歷程是幸運的,曾遇過可以提供認可經驗的環境,他/她會自然地發展出各項調節情緒及人際所需要的能力;但沒有這樣環境的人,往往會因為不曾發展出相關的能力,而在之後的人生中,往復循環於情緒及人際失調的困境中。

2021/01/29

治療者辯證策略:允許自然的改變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改變」在自然的生活中是一個持續發生的歷程,就像水流流經河谷,河谷的形狀也可能會隨之改變。不是人為刻意為之,而是自然歷程中的結果。

2020/11/18

青少年辯證行為治療何時該把家人納入呢?

文 /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資深主治醫師劉惠青

青少年辯證行為治療中,把家人納入治療是很重要的,因為家庭環境常在青少年失功能行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跟家人一起工作在辯證行為治療架構中有很多種形式,其中之一是把家庭治療納入青少年個別治療的療程內。什麼狀況下我們該考慮這種安排呢?

2020/06/03

壓力與情緒心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壓力會造成不好的化學反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類在原始人的時候,要躲開猛獸的攻擊,所以恐懼造成的化學反應就是戰鬥、逃跑或僵住。這些反應對躲避猛獸很有用。但這種從祖先傳下來的恐懼一直都在,現代沒有猛獸了,所以我們這些恐懼會因為某些原因跟其他東西連結在一起,比如師長的責罵、人際關係或父母的離開,可是在這種情況,這些古老的洞穴人恐懼反應一點用都沒有。我們都以為是周遭環境造成我們的情緒反應,可是有可能是我們先有這些情緒反應在我們身體裡,才對周遭進行反應。

2020/03/27

利用鏈鎖分析找出問題解決之道--【實例篇】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輊竑臨床心理師



心理諮詢門診中來了對情侶,更具體點說是男方被未婚妻壓過來接受心理諮詢。澄清來訪目的時,女方氣憤地表示男友有嚴重的拖延症,不懂規劃安排重要事項,什麼事都拖拖拉拉,常錯過截止時間。這次,居然忘記繳交婚宴訂金,而被飯店取消了預訂,所以婚禮行程需重新更動。男友無辜地表示,最近公司業務多、頻繁加班,又臨時被派到南部出差三天,分身乏術下就錯過繳費時程。女友氣到想跟他分手,但冷靜後想想還是要來解決這個大問題。

我們可透過這個案例來學習「鏈鎖分析」的運用,逐步解析男方的拖延問題,並一同腦力激盪,找出改變問題的可能性。

2020/02/14

祝大家鼠年快樂,談到老鼠...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祝大家鼠年快樂!

談到老鼠,史金納(B.F.Skinner)有一個很著名的老鼠實驗。史金納將飢餓的白鼠放於箱內,白鼠在箱內亂跑,活動中偶爾踏上操作桿,會有一粒食物掉落在食物盤內,白鼠就可以吃到食物。白鼠經過幾次嘗試,會按壓槓桿的行為變得非常頻繁。有事沒事不自覺會去壓桿子。也就是說,壓槓桿的行為受到了食物的增強(reinforcement)。

2019/10/04

談邊緣性人格與成長環境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很多個案童年,是生長在一個「無法肯定的環境」(invalidating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