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學習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學習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9/12

諮商心理師也可以是風趣的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張云軒
當說到諮商心理師,你會想到怎麽樣的一群人?

我在進入諮商研究所前,接觸過三位諮商心理師,他們的樣貌、工作取向都不一樣,但卻有一個共同點——溫柔。他們能夠聆聽我的困擾,接住我的情緒,然後溫和、不評價地回應我。我一度認為諮商心理師就是這樣的人,也嚮往成為這樣的人。

剛開始在馬偕自殺防治中心實習時,我努力以溫柔的風格嘗試與個案工作,但讓我覺得有點吃力和痛苦:來到自殺防治中心的個案似乎都陷入在深深的無望感中,有些還會以激烈的行為來解決他們的問題,這讓我在與他們接觸時情緒容易受他們影響、要處遇時感到無力感。

2024/12/20

馬偕DBT訓練心得-下

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 趙素儀臨床心理師
這半年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團隊支持對於困難個案治療的重要性。每週的團隊諮詢會議讓我們可以針對每位個案討論各自的臨床應對策略,以及在技巧了解或練習不足,再請個別治療師進行補強。

整體而言,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是全新的臨床體驗與扎實的訓練過程。每兩週一次的個別督導討論(林誼杰臨床心理師),讓我能熟悉技巧概念,並學習如何利用 DBT 的 Observing limits 與自我揭露來整合反移情詮釋及團體應用。此外,這次受訓也促進了我與同事之間的教學相長。在我擔任團體帶領者的過程中,偕同帶領者(吳宜蓉臨床心理師)和觀察員(陳威辰住院醫師)適時提供指導與補充,幫助我彌補知識的不足,並在每次會後分享各自在馬偕團體的 DBT 實務經驗,同時因為兩人總傳遞出 DEARMAN GIVE FAST 的核心態度——溫暖、尊重與堅定(warm, respect, and firm),這讓我鼓起勇氣主動詢問我所不慎理解的部份,為團體的最佳效益尋求有效解方。

2024/11/29

馬偕DBT訓練心得-上

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 趙素儀臨床心理師
我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整合性藥癮醫療示範中心(ISTART)的趙素儀臨床心理師。能在單位的支持下前來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接受 DBT 進階訓練,我感到非常榮幸。

在過去的臨床實務中,我一直使用 DBT 技巧於個別治療中,這些技巧不僅成功減輕了我的認知負擔,還幫助我將個案資訊從繁雜中簡化,形成清晰的個案概念和可行的臨床處遇方案。這次的進階訓練,讓我首次接觸到 DBT 團體實務。在這個過程中,我作為觀察員,詳細記錄每次團體的運行,協助自殺防治團隊洞察團體成員的人際互動模式、情緒調適及痛苦耐受技巧的應用。同時,我也觀察到團體帶領者與偕同帶領者之間的技巧搭配與辯證關係。

2024/09/24

馬偕實習心得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黃子銘
在馬偕實習的半年來,不斷學習與練習利用 DBT 來協助個案,同時也將 DBT 技巧用於自身,說實話這對於個案及自己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或許正因為這樣的不易,當在看到個案改變及體認到自己有所成長時也格外開心。看著個案從對自己情緒完全不瞭解也拿它沒轍,到能利用痛苦耐受、情緒調節技巧緩和自身情緒,並了了分明地認知到情緒為何物以及對自身之影響。自己也在與個案互動過程中反覆運用著 DBT 技巧,利用了了分明覺知道每時每刻自身情緒與狀態,當情緒受到干擾時,利用情緒調節技巧並嘗試進行相反行動,同時也利用人際效能技巧要求個案進行作業的練習。也正因為自己也練習著這些技巧,更能同理及認可個案,並有效地體認到個案的困難,畢竟要真的將這些技巧運用到痛苦的生活中屬實不易。

2024/08/16

DBT技巧 體會篇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黎家亮
實習結束前,很幸運地能經驗到,DBT認可的第六層次:展現平等。

2024/08/02

DBT,一步一步來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莊奕晨醫師
情緒的風暴刮走了一切穩定的事物,讓人身陷於兩極擺盪之中,日復一日的痛苦漸漸削弱了你的內心,無力感慢慢變成了絕望,好像一切都是無法改變,對自己的負面想法佔據了大腦,最後衝動變成了一種反射,將自己變得破碎。

停下吧!連一塊肌肉都不要動,STOP,也就是”停止動作 → 退後一步 → 客觀觀察 → 帶著覺察行事”。從情境當中後退一步,放手深呼吸,不因感受而衝動行事,接著注意你的內在和外在的狀況,你有甚麼想法?有甚麼感受?最後則是在決定要怎麼做的時候考量自己想法、感受,當下的情境以及其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這就是DBT,一步一步,一次又一次的技巧練習,就可以慢慢的改變,其實改變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常態。

2024/07/26

辯證行為治療(DBT)訓練心得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蔡佟康醫師
我是馬偕精神醫學部第三年住院醫師,非常榮幸能在本院接受辯證行為治療(DBT)的訓練。回想從住院醫師第一年開始,不論在晨會或病房時期,DBT 的治療貫穿整個住院醫師的訓練過程。也在這樣的過程中,看到了師長們如何用辯證行為治療幫助個案進步與成長。也在這幾年接個案的過程中,跟著個案一起改變和成熟,看著個案從一開始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情緒,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到可以用痛苦耐受冷靜下來一起了了分明,練習鏈鎖分析,開始情緒調節,並思考如何做相反的行動,腦力激盪做問題解決。在這樣來來回回的過程中,自己也不斷淬煉著 DBT 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也實踐著。

2024/04/12

痛苦耐受在生活中的應用--DBT團體學習心得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洪以琳
觀察八週的痛苦耐受團體,聽著團體成員述說不容易的生活經驗,也學習在痛苦中耐受著。目前已知轉移注意力ACCPETS、自我撫慰、微笑與願意的手、轉念、全然接納等痛苦耐受技巧,只是要怎麼知行合一,做到(doing),以及成為(being)對痛苦有耐受力的人,在實際碰到困擾或痛苦時真是不容易,需要有意識地一再練習技巧、經驗累積和時間成長,學習接受自己所是,以及還不是⋯

2024/02/23

DBT團體學習心得隨筆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黎家亮
某次團體適逢寒流,成員來得較少,帶領者依進度介紹接納現實技巧。此技巧的概論揭露一些淺顯易懂,卻在生活不易察覺的哲思。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拒絕或否認現實並不會改變現實」,以及接踵而來的,「改變現實需要先接納現實」。生活中遇到各種大小困難,我們好容易否定現實,藉以避開、拖延,這像是不經覺察的自動化反應,是人本能的衝動,久了卻讓我們寸步難移。好比跌倒受傷流血不止,若避而不見、拒絕處理,最終只引向傷口發膿和潰爛。

2024/02/02

臨床心理實習師受訓DBT技巧半年實習心得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廖偉彤
我今年1月至台北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接受全職實習心理師的訓練。由於對於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al Therapy, DBT)的專業知識知之甚少,因此申請了台北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的實習,期盼能在辯證行為治療這個專業上累積更多的專業知能,得以運用在未來的專業生涯中。

2023/10/20

DBT受訓心得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住院醫師張峻維
辯證行為治療(DBT)是一種結合認知行為療法和心理動力學的治療方法,針對情緒不穩定、自我傷害和間接自殺行為等問題提供有效的幫助。作為一名精神科醫師並且在馬偕紀念醫院進行了半年的 DBT 學習,我對這種治療方法的效果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3/09/22

做中學DBT給重複自傷的個案最完整的幫助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周昕韻諮商心理師
【如果真的想幫助他們,就直接做中學 DBT,給他們最完整的幫助】

民國100年剛來到馬偕時,DBT 都不會,對重複自傷的個案常感到害怕及不知所措,陸陸續續有一些前單位的病人來找我做會談,看著他們手腕上仍然佈滿新舊傷痕,感到很不捨也挫折,原本想轉介他們進入 DBT 團隊,團隊便邀請我入團隊直接用有效的方式及架構協助他們。

2022/07/29

DBT講堂心得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江興亞
在中心實習的過程當中,所接觸到的案主絕大多數都呈現兩種樣貌,一種是在無數的比較當中感受到自己不斷的被往下擠壓,最終「不得不死」;另一種是在持續注目生活當中那過於自己所能受的苦難之中,像是一個為了繁衍而「不得不」被母螳螂給吞噬的公螳螂一般為了維護自己而走向一死的面貌。

2022/07/15

此端的彼端是什麼 認可同時種入改變的種子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黃惠欣臨床心理師
圖片出處: www.pexels.com/zh-tw/photo/10757870

高自殺風險個案常生活在結構外面,對於危急/自傷自殺個案來說,他們需要更有力地被帶回結構內,除了給予認可、讓其宣洩還不夠,同時要加入促進個案思索或改變的種子,這就是 DBT 的精神,對我來說也非常的有挑戰性,在認可與改變間取得平衡。在個案的世界裡,想著此端的彼端是什麼,不只關注情緒,也增加生活適應的具體能力-技巧。

2022/06/24

DBT心得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徐圓淯
圖片取自:https://www.pinterest.com/pin/1106759677150335536/

在實習的諮商工作中,每次與個案的會談我都對自己抱持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期許,就是好好聆聽個案今天帶來的故事,讓他/她好好被聽見,然後透過我們的交流,讓這個故事中的情節可以有一些不一樣的走向。而開始學習 DBT 後,在會談中帶入 DBT 治療框架時,在聆聽個案故事時就學習抓出和注意 DBT 中重要的元素,尤其是情緒,DBT 給了我們很多指引和提醒,讓治療師可以在個案故事中有方向性和依循而不迷失,意即治療取向就像是治療師的地圖,聆聽故事是輸入資訊的部分、治療取向幫助形成個案和其所面臨的問題或困境的概念化;而 DBT 在輸出的部分也相當強大,透過治療師在過程中的接納認可以及了了分明技巧的引導,個案逐漸能看清晰發生在自己內外在的事件、逐漸能理解接納、逐漸能自我認可,特別在於對自身情緒的了了分明、理解接納和自我認可,當處在自己也無法接納的強烈情緒中,這些通常都是很難及時進到我們腦袋中的,因此在會談中不斷不斷地練習,正常化個案的情緒經驗(認可)、一起與個案辨認出是什麼情緒和檢視這種情緒的功能為何,幫助個案覺察自己當時正在經驗什麼情緒等,有了這些為基礎,才有機會去看見長時間讓這樣強烈情緒控制自己、處在情緒心中行動對自己而言,其實並不符合故事情節中身為主角他/她想要的目標,甚至要付出相當痛苦的代價。而當個案認同這部分也想加以調整的時候,心中有個疑問開始萌芽:「那可以怎麼辦呢?」,似乎自然而然就會帶著我們走向改變端,我慢慢感受到很多時候其實治療師不「直接」推個案去改變端,而是創造個案自己想要/需要/不得不改變的機會出現,也許要不要改變始終是個案的選擇,而我們的工作有部分是在於讓個案發現他有改變這個選項,而且還可以是更有效與可行的。

2022/06/17

辯證行為治療學習感想:認可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楊顥
有些人在相處互動時較能自然地讀出他人心思、表達情緒共鳴,反觀我是個理性先行的人,常不自覺地跳過情緒進入問題解決。這樣的個性在處事上固然有好處,但卻會對心理治療的工作造成阻礙。在實習過程中,我持續覺察到自己在深度同理的不足,不確定該怎麼回應個案的情緒,常因此感到挫折和無奈。接觸辯證行為治療(DBT)後,認識到這個取向對同理及認可的做法提供了詳細的說明和具體的指引。

2022/04/01

辯證行為治療研討會感想—認可與改變的來回擺盪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呂欣蓓
剛來到馬偕實習時,對於要推進改變端策略一直有明顯的困難,對於過去熟悉個人中心學派的我而言,這彷彿是一道艱深的數學題目,要弄懂並且融會貫通操作於實務之中,真是一大挑戰。然而隨著接觸的病人增加,看見他們深受痛苦的同時,也漸漸看見了他們所無能為力之處,可能是因為過去深刻的創傷;可能是小時候的童年逆境;可能是不斷遭受拒絕的經驗,他們對於人生、生活是無助的、無計可施的,「他們需要有個指引告訴他們可以怎麼走」,這個發現使我開始有信心來協助個案練習改變的技巧。

2022/03/04

2021年DBT研討會及小講堂感想-6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臨床心理實習心理師 謝佩珊
建立一個值得活的人生!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情緒風暴、衝突或關係處理的困難,該如何有效地應對是很需要去找尋方法和練習的。

2022/02/04

2021年DBT研討會及小講堂感想-5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臨床心理實習心理師 何宥榛
「辯證行為治療」這個過去曾在邊緣性人格章節看到過的治療法,就在工作坊的兩天中以一種更強勢的姿態告訴我它是一種具技巧性與可廣泛適用於各種疾病、甚至一般人都可從中獲得好處的治療法。

2022/01/07

2021年DBT研討會及小講堂感想-4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臨床心理實習心理師 賀韻庭
「事情應該要處理好」、「今天不夠努力」、「出錯了,表現真是糟透了」,這些評價常常會在閒暇時縈繞心中,自動化的負向想法如同鞭子般,有著鞭策自己精進的功能,然同時也耗費許多心力於焦慮未來、細數過去的錯誤,特別是每當事情不如預期時,心情更是沉重又焦躁。因此學習 DBT 的過程中,我決定從自己做起,親身去經驗此技巧帶來的益處及困難處,也許日後有機會使用 DBT 與個案共同工作時,也可以更加貼近個案使用 DBT 技巧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