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她隨便po一張圖就那麼多人按讚,我有這麼多朋友,po文時得到的讚只有幾個……」,「為什麼同事的考績是甲,我每年只拿乙等」
你也常陷入「比較」的痛苦嗎?
Q:請問有一位年長個案時常使用微笑來掩飾自己真正的情緒(如:難過、害怕),以致自己無法辨識出自己情緒,除了教導個案逐漸覺察情緒以外,發現個案是很害怕碰觸情緒的,請問該使用DBT中的那一項技巧為優先呢?
Q:在九月份的工作坊,有學員問到「MINDFULNESS」的翻譯,在馬偕團隊翻譯成「了了分明」,也有人翻譯成「正念」,請問為何這樣翻呢? 這兩種翻譯與原文的掌握與認知,有甚麼不同觀點嗎?
Q:情緒相反行動的內在運作歷程為何?如何能夠有效的做?會否變相的壓抑情緒? 情緒相反的行動,如生氣時輕聲細語,有沒有壓抑情緒的傾向,個案的內在衝突是否會惡化自我概念?
![]() |
Photo credit: "Improve" by Nick Youngson is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Alpha Stock Images |
酒會中許多人分享與 Dr. Marsha Linehan 的生命經驗,提到 Dr. Marsha Linehan 以自己曾經是重複自殺的病人、後來成為科學家、治療師、研究人員的身分,對病人、同儕及後輩,她一再地認可(validate)與鼓勵,如:「我可以做到這些,你就可以做到這些。(I could do it, you could do it.)」、「即便有些時候,事實是這麼地糟糕(sucks),我們還是可以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