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張云軒
當說到諮商心理師,你會想到怎麽樣的一群人?
我在進入諮商研究所前,接觸過三位諮商心理師,他們的樣貌、工作取向都不一樣,但卻有一個共同點——溫柔。他們能夠聆聽我的困擾,接住我的情緒,然後溫和、不評價地回應我。我一度認為諮商心理師就是這樣的人,也嚮往成為這樣的人。
剛開始在馬偕自殺防治中心實習時,我努力以溫柔的風格嘗試與個案工作,但讓我覺得有點吃力和痛苦:來到自殺防治中心的個案似乎都陷入在深深的無望感中,有些還會以激烈的行為來解決他們的問題,這讓我在與他們接觸時情緒容易受他們影響、要處遇時感到無力感。
就在一次會談卡住時,我問了個案的興趣,對方向我推薦了一部搞笑的動漫。心想既然這個案喜歡搞笑的事情,那我也可以嘗試跟他開玩笑。就這樣,我初嘗採用風趣的溝通風格與其對話,而那一次我們的關係有很大的進展,也協助了後續會談的發展。
DBT提到,治療師有兩種溝通風格策略,分別為相互(reciprocal)的溝通和無禮(irreverent)的溝通。相互的溝通是以溫暖、親切的方式回應個案,而無禮的溝通則是以實事求是帶有幽默來回應個案。兩者各有優劣,DBT希望能平衡這兩種的溝通風格。
對於那些已經建立關係的個案,當會談卡住時,現在的我會開始嘗試「無禮」地溝通:例如個案說明自殺意念的產生邏輯後,我會誇張地將這自殺邏輯類推到所有的事情上;又或是個案一直表達痛苦卻沒有改變的意願時,我就比喻以魔法咒語讓事情發生改變。
理論來說,會談中的幽默能突破治療中的僵局、讓個案發現自己扭曲的信念、提供個案另類的思考方式。對我而言,會談中的風趣讓自殺/傷、死亡和困擾不再只是沉重的話題,我和個案也能在會談中放鬆,並且我不再將個案視為是脆弱的,讓會談有所推進,逐漸又能夠回到相互的歷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