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實習心理師余絜
為什麼我要當心理師?答案從單純想幫助人,到漸漸看見自己。
作為新手助人者,初入臨床的我總會想在最短時間內促成個案好轉。有時語速越發加快,或在短時間內塞很多技巧。但這究竟是個案的需求?還是我的需要呢?我想更大的可能是源自於是「我」想要看到個案改變。
DBT 的辯證強調的即是「改變」與「接納」的平衡,唯有涵容兩端的感受,才能走向真正彈性的「合」。然不只是個案,心理治療是一場雙人舞,當我無法看清自身時,就也無法好好引領個案找到他自己的路。所以在辯證失衡的情況下,即便當我看到個案被認可的需求,也會害怕自身能力不足而選擇暫時忽略,因為我沒有辦法好好接納自己的失落與恐懼。
而在成為心理師的路上,我發現最大的收穫除了個案有所進步,我能在這場雙人舞中更清晰的看見自己正在哪個位置。在一次次陪伴個案的過程當中,我也在學習怎麼更誠實地與自己相處,一步步靠近那個更真實的自己。我與個案同樣都在學習涵容這個當下的自己,同時也願意試著往想要的生活前進。
也許當心理師的理由會不斷改變,但作為心理師的溫柔與堅強,讓我看見治療靠的不是我有多完美,而是我在治療室中那樣的真實與同在,與個案一起學習接納與改變的技巧,幫助自己的生活慢慢地前進。實習種下一顆柔軟堅定的種子,讓我看見臨床心理師可能的模樣。我還不知道它會長成什麼樣子,但毫無疑問的是,我會陪著它一起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