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映辰醫師
DBT-PTSD(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for PTSD)是由 Bohus 團隊發展,專為具有複雜性創傷經驗、情緒調節困難及自我傷害行為的個案設計。此治療模式結合了 DBT 的結構性與技巧導向,同時融入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與創傷處理的技術,特別適用於童年性侵、長期忽略、家暴等慢性創傷倖存者。DBT-PTSD 最核心的特色,是其強調治療的「階段性原則」。在處理創傷記憶之前,會先建立病人的行為穩定性與基本情緒調節能力,避免過早觸及創傷導致解離或自傷行為惡化。治療初期著重於正念、痛苦容忍、人際效能與情緒調節等技能訓練,並強化安全感與信任關係的建立。
另一個重要特色是 DBT-PTSD 將「創傷相關羞愧(trauma-related shame)」視為治療焦點,認為許多創傷後困擾並非來自記憶本身,而是內化的責備與無價值感。因此,治療中會使用如「意象重塑(Imagery Rescripting)」與「反思性暴露(Reflective Exposure)」等技術,協助個案重新詮釋創傷經驗,逐步修復自我形象。在臨床應用上,DBT-PTSD 對於有自我傷害、情緒爆發與人際退縮行為的病人特別有效。透過階段性的介入、反覆的技能練習與創傷處理技巧,個案不僅能穩定情緒與生活功能,也逐步面對並整合過往創傷經驗,重建價值感與自我效能。總體而言,DBT-PTSD 提供了一種安全、系統且尊重創傷歷程的治療模式,對臨床工作者而言,不僅提升了處理高風險個案的能力,也深刻改變我們看待創傷與復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