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DBT-PTSD:針對童年虐待所致複雜型 PTSD 的新希望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承儒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因童年虐待而留下創傷的個案。她們除了反覆經驗創傷回憶、惡夢與過度警覺等 PTSD 症狀外,往往還伴隨情緒起伏劇烈、自我傷害、難以維持穩定人際關係等困境。這些「複雜型 PTSD」的患者,對於一般的創傷治療常顯得成效有限,也容易在治療過程中退縮或放棄。近年來,隨著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的發展,研究者設計出結合 DBT 與創傷聚焦介入的「DBT-PTSD」方案,為這群高難度個案帶來新的希望。

背景與研究對象

德國 Martin Bohus 團隊於 2014–2016 年在三所大學醫院進行隨機對照試驗,比較「DBT-PTSD」與實證基礎扎實的「認知處理療法」(Cognitive Processing Therapy, CPT)。受試者為符合 PTSD 診斷,並具至少三項邊緣人格特質(含情緒不穩)的女性,共 193 名,接受最多 45 次個別治療 (1 年內),並於後續 3 個月進行 3 次追蹤,總觀察期為 15 個月。

主要療效:雙療法皆有效,DBT-PTSD 略勝一籌

兩組受試者在 PTSD 嚴重度 (以 CAPS-5 評估) 均有顯著改善。DBT-PTSD 組的效果值 (Cohen's d) 達 1.35,CPT 組為 0.98,兩組差異達統計顯著 (分數差 4.82,P = .02,效果值 d = 0.33)。這代表 DBT-PTSD 在減輕症狀上具有小但明確的優勢。

緩解率與留存率的提升

在治療過程中,DBT-PTSD 組的中輟率比例較低 (25.5% vs 39.0%,P = .046)。在症狀緩解 (不再符合 PTSD 診斷)、可靠改善 (達臨床顯著改善標準) 與可靠康復 (兩者兼具) 方面,DBT-PTSD 均優於 CPT:
  • 緩解率:58.4% vs 40.7% (P = .02) 
  • 改善率:74.5% vs 55.8% (P = .006) 
  • 康復率:57.1% vs 38.6% (P = .01)

臨床意義

DBT-PTSD 結合了 DBT 的四大核心技能(了了分明、情緒調節、痛苦耐受、人際效能)與創傷處理技巧 (如 CPT 的認知重構),並採取階段式介入,先強化情緒穩定與安全,再進行創傷加工。這種架構特別適合情緒高度不穩且自傷風險高的患者,也有助於提升治療依從性。

對華人 DBT 實務的啟示

這項研究證實,即使面對嚴重的童年創傷與共病症狀,透過結構化、專門設計的 DBT-PTSD,仍能在症狀改善、康復率與留存率上取得佳績。對台灣及華人地區來說,若能在本土化與文化調適上發展 DBT-PTSD,例如結合在地語言、家庭互動模式與社會支持網絡,或可成為治療複雜創傷個案的重要策略。

參考文獻:

Bohus M, Kleindienst N, Hahn C, Müller-Engelmann M, Ludäscher P, Steil R, Fydrich T, Kuehner C, Resick PA, Stiglmayr C, Schmahl C, Priebe K.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DBT-PTSD) Compared With Cognitive Processing Therapy (CPT) in Complex Presentations of PTSD in Women Survivors of Childhood Abus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sychiatry. 2020 Dec 1;77(12):1235-1245.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0.2148. PMID: 32697288; PMCID: PMC737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