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誼杰臨床心理師
Q:「課程在介紹到 "不認可環境下,負向情緒的自我認可功能" 時提到『若之後在同樣的情況下,個體情緒沒那麼強烈,那就證明別人是對的』是什麼意思呢?有點不太了解為何負向情緒會與自我統整性混合。」
A:(林誼杰臨床心理師回應)
謝謝您的提問!這的確是需要多一點篇幅才有辦法描述完整的概念。
在 DBT 情緒調節技巧的《情緒調節講義3:情緒的功能》有提到情緒的三個重要功能,其中一個是 "情緒幫助我們與自己溝通",講義中說到:「情緒反應可以提供我們關於情境的重要資訊,情緒可以是吿訴我們正在發生某事的訊號或警鈴。但當我們假設情緒即代表外在事實,可能會用它來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行動;當情緒讓我們忽略事實時,可能會引起麻煩。」譬如說,有時情緒失調的個體可能會出現 "如果我很害怕,那代表外面一定很危險" 的看法,但此時根據他/她強烈情緒而得到的情境資訊不見得準確,因此他/她 "不出門、不與任何人接觸" 並不會是一個有效且符合外界事實的反應。
針對上面的情況,在《DBT技巧訓練手冊(下冊)》中有延伸的討論,書中提到:「上述幾個要點,對許多個案是至關重要且非常敏感的議題。如果個案曾經活在一個自身情緒觀點皆不被認可的環境裡,情況更是如此。如果沒有來自他人的認可,負向情緒有時候會發揮自我認可的主要功能。其運作方式如下:感覺被輕視或否定時,個人很難讓別人認真看待他的顧慮與需求。他們與之對抗的一個作法是提高情緒強度。高度情緒化的人遲早會受到注意。假使有一天這個人在同樣情況下沒有變得非常情緒化,這就證明其他人是對的:原本的情緒一開始就不是"有效的"(原文為"valid",或可譯為"正當的、值得被認可的")。假設情況沒有這個人所説的那麼糟,那麼他或她會對自己帶給他人這麼大的麻煩感到羞愧。這種情形發生夠多次之後,這個人會開始相信"自己的誠信因為情緒而岌岌可危"(原文為"his or her integrity is on the line with emotions",或也可譯為"他/她的自我統整性會與情緒息息相關")。因此,負向情緒的功能逐漸演變成自我認可。」
以下我以一個虛構的例子,嘗試來說明這個概念。假設一位具有情緒調節困難的學生小莉,她對學校這次要求的期末專案報告感到很有壓力。小莉十分焦慮、身體症狀很多,她跑去找媽媽想要尋求支持;但媽媽卻說:「這點小事有什麼好擔心的?大家都做得到,你只是不夠努力。」、「別再裝無助了,你這樣讓我很煩。」【這樣的回應展現了Invalidating environment(不認可環境)的特徵:最小化問題、不能容忍負向情緒的表現、歸咎於個體的負面特質】
小莉感到自己的痛苦被忽略(為了讓母親理解問題的嚴重性並提供幫助),她開始哭泣、尖叫,並用頭撞牆,表達她有 ”無法承受的痛苦”。母親見狀仍毫無反應或反而指責她,則小莉用更大的聲音尖叫跟自我傷害【小莉情緒反應升高被母親的毫無反應所增強-似乎不更大聲不會得到對方的回應】 。之後,母親終於彷如大夢初醒,立刻放下所有事情,衝過來抱住小莉,給予柔聲的安慰,並承諾會幫她完成專案(雖然有些小抱怨)。【這樣的回應展現了Invalidating environment(不認可環境)的特徵:母親的反應間歇性增強小莉情緒反應升高的表現】
隔天,小莉冷靜下來,但對自己前一晚的行為感到羞恥和自我厭惡。她心想:「我昨晚的行為像個瘋子,我只是想操縱媽媽。如果我能控制住自己,就不會發生這種事。」這證實了母親之前認為她「小題大作」的想法。【這呈現出個案從不認可環境的批評中,內化了Self-invalidation(自我否定)的傾向】
從此,小莉學會了:只有當她感受到 "極度失控且瀕臨崩潰" 的狀態時,她遭遇到的問題才是 "真正" 嚴重的、她的需求才是 ”Valid”(正當的、值得被認可的)。她的極端負面情緒成為驗證「我是對的」、「事情很嚴重」的唯一工具,因為一旦情緒強度降低,她就會(如同外界環境所批評的)懷疑自己感受的真實性了。也就是說,負向情緒有了”自我認可”的功能:沒有它小莉可能就會陷入自我懷疑,覺得別人說的是對的,是"我很糟,故意…"、”太情緒化了”,因而感覺極度羞愧。
從這個例子延伸來說,當具有情緒調節困難的個案處於強烈情緒的當下,治療師只專注於改變情緒或批評其情緒的不合理性,那個案可能會將治療師的「改變」意圖解讀為「我的反應是錯誤的」,而陷入了「我真的很痛苦/我很需要他人的幫忙」 vs. 「事情沒這麼嚴重,是我很糟/羞愧」的矛盾衝突中,情緒反應更為升高... 這也是為什麼 DBT 會強調需要同時辯證地平衡「接納(認可)」與「改變(問題解決)」策略的原因。就技巧應用的層面來說,DBT治療師想跟個案一起進行情緒調節時,請放下「只專注於改變情緒或批評其情緒的不合理性」的當下反應,可先認可個案會有此強烈情緒(V3讀心、辨識情緒)是可以理解的(V5如果我是你;V4事出必有因),然後進行針對情緒「行動衝動」(而不是「情緒」感受本身)的調節(見情緒調節講義9,流程圖可能走到情緒相反行動或問題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