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2

辯證行為治療中的觀察限制(Observing limits)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輊竑臨床心理師
專業助人工作者要面臨的挑戰很多,除了處理個案的主訴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難免會遇到個案測試或踩踏治療底線的行為,不論他們是無心為之亦或是刻意的舉動。

多數心理治療工作者在學習養成階段,應該都曾被督導再三耳提面命或威脅警告,設定治療限制(Setting limits)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包含治療關係、自我揭露、結構(如費用、時間、聯絡方式、請假等)以及任何互動行為。如果失去(破壞)這一條保命線,很可能會讓治療者心力耗竭、影響進行繼續治療的能力與意願,也會讓治療關係搖搖欲墜,甚至傷害個案的福祉。

為了避免讓這些擔憂成為現實,治療師們都會(要)築起一道又一道嚴格且堅固的限制高牆。舉例來說,治療師會規定不允許治療室外的互動與資訊傳遞或是只在固定時段/特定情況才接電話(訊息)。

這些規則限制看起來再合理不過了,否則也會讓治療師不堪其擾。然而,Dr. Marsha Linehan 卻認為這些「預設」的規則界線有可能太過武斷且不自然,再加上每個治療師的底線不同,即便是同一個治療者,其底線也會隨時間、情境變項或個案狀況而做出調整。此部分也呼應了辯證的哲學觀,事實並非靜止不變,真理會隨著時間與空間而有所不同。

因此,DBT 治療師會更關注的是去觀察自然發生的狀況,並真誠地與個案討論遇到的困難,以及需要做出什麼限制(Observing limits)。做出設限看起來雖然是為了治療者本身著想(避免耗損或降低治療效能),但背後理由更是希望個案能得到最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