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9

利用鏈鎖分析找出問題解決之道--【理論概念篇】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輊竑臨床心理師



我們總以為:
期末考被當,是因為老師故意刁難;
上班遲到,是因為昨晚玩手機太晚睡;
和男朋友吵架,是因為他不夠愛我…

但如果把這原因解決掉,就不會再有問題了嗎?
那如果這原因一直無法解決,我的人生不就沒希望了嗎?

上述的問題行為每天都會出現在你我的生活中。當我們想改變一個問題行為,瞭解原因是很重要的。我們都會根據自身過去的經驗,對事件產生各自的認知與情感,藉此推測或建構出事件的真實。

然而,心理學家證實了每個人都可能陷入「非理性」的陷阱。

例如,我們可能對問題還未有全盤瞭解時,就依個人經驗做出直觀或不精準的推論(捷思,heuristic),如當班上有人錢不見了,我們總會猜是平時愛搗蛋的而不會猜文靜乖巧的同學。也可能落入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如股市下跌不休,就有人會批評是總統沒有能力(個人因素),而沒有考慮到全球經濟脈動正在劇烈動盪(環境因素)。又或是陷於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好事情發生都是因為我夠努力(內歸因),壞事情發生都是運氣不好或別人的錯(外歸因)。

當受限這樣的思考方式時,我們很難有效改變問題,因為我們無法精準瞭解問題從何發生。

問題行為的鏈鎖分析(chain analysis)或許是個好解套。透過分析可以得到必要的訊息,瞭解問題行為是如何被串連起來的,當我們能打破這些環節時,就能阻止問題行為發生。

【了解問題】
步驟一:精確且具體地描述『問題行為』
步驟二:是什麼『促發事件』啟動了問題行為的發展
步驟三:事件發生前,有哪些『脆弱性因素』?
步驟四:詳細描述從促發事件到問題行為,環環相扣的一連串『鏈結』
步驟五:行為的後果,包括對自己與對環境

【改變問題】
步驟六:以『有技巧的方式取代問題鏈結』,減少發生問題行為的可能性
步驟七:發展出降低脆弱性因素的『預防計畫』
步驟八:『修復』問題行為對自身或環境所造成的負向後果

大家可從自己的日常困擾問題中,試著一步一步分析與瞭解,並且透過有效性與計劃來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

下一篇將與大家分享,利用鏈鎖分析找出問題解決之道--【實例篇】,敬請期待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