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1

「腦補」可能也是扭曲事實喔!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學生A:督導,我的個案上週個別治療沒有到,他忘記了。
督導:你怎麼觀察到「他是忘記了,而不是別的原因呢?」

學生B:督導,我的個案上周個別治療沒有到,他是故意的。
督導:你怎麼觀察到「他是故意的,而不是別的原因呢?」

兩位學生對相同情境的解讀不同,督導的回應不是不相信學生,而是試圖引導學生從客觀的角度來「描述」這個事件,以確認解讀的適當性。

如,A學生的回答:我問了個案,個案說他忘了,並且個案過往沒有遲到的紀錄 (或者這是我們第一次的約),而個案的語氣帶著抱歉,過往治療中也沒有說謊的紀錄。這樣的描述,督導可以接受他的推論—個案忘記了。

然而,若B學生回答:我有在他沒出現時打了電話,電話沒有人接,而他過往有在會談中提到,他會故意放前治療者鴿子,並且,我們上次的會談結束時有些不愉快。這樣的描述有部分支持「他是故意的」!然而,仍缺乏客觀描述(個案的陳述、環境中的其他線索等),個案仍有可能是漏了電話或者突然有事情打岔無法前來,因此,只能說「我猜,他有可能是刻意的。」後續再追蹤和確認仍然是需要的。

DBT 認為,認知(想法)偏誤與情緒脆弱性有很大的關係,比如:過度緊張與災難化想法有很強的關聯。腦補則是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把一個現象中脈絡不清的地方,直接加進個人的解讀或詮釋,沒有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解讀而非事件本身,不論是善意、不信任或者惡意,都不等同於是事實。要如何才能讓自己培養貼近事實的客觀能力,了了分明技巧可以有助於減低腦補的影響。

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個案說了什麼,而不是我猜他怎麼想)、聞到什麼、接觸到什麼…,透過感官知覺來確保自己所描述的是事實而非猜想;並且對自己的想法了了分明,「發現」自己可能在腦補,並試著把這些想法與自己的「經驗」核對,或者中性地提問以澄清歷程,才能有效地貼近事情的本相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