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映辰醫師
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強調「接納與改變」的辯證觀點,對於處理慢性自殺意念、自我傷害、情緒調節困難等臨床狀況極具實證基礎。在實際應用 DBT 的過程中,這套治療模式以清晰的架構、有系統的技巧訓練,協助高風險個案逐步穩定情緒並重建生活功能。
臨床上,常將 DBT 應用於具有邊緣性人格特質、情緒易波動、衝動控制困難的個案身上。透過「行為鏈分析」(chain analysis),能協助個案釐清引發問題行為的前因後果,並建立新的應對行為。而四大技能模組——了了分明(mindfulness)、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痛苦耐受(distress tolerance)、人際效能(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則為個案提供具體可練習的策略,使其能在情緒強烈時不致陷入失控或傷害自己。在 DBT 的實務操作上,個案不僅要在治療中學會技巧,更要能在現實生活中實際運用,因此我們會設計「作業回顧」、並在每週會談中檢視其實作經驗。此外,團體治療與個別治療的雙軌並行也大幅提升治療的穩定性與效果。DBT 的應用不僅限於人格疾患個案,對於合併創傷經驗、飲食疾患、或青少年族群也同樣有效。實際操作中,在急性病房中亦應用痛苦耐受技巧,例如「冷水浸泡」、「五感覺察」等,協助情緒激動的病人穩定情緒、避免自傷,成效顯著。總結而言,DBT 的實際應用強調結構、團隊合作與持續練習。對臨床工作者而言,它不僅是一種治療技術,更是一種態度:在理解與挑戰之間,在同理與界線之間,與個案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