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葉筱玫社工師
上山,被貓厲聲叫住。她在高處不安(還是虎視眈眈)的看著我。我猜她犀利的叫聲是在求助(而不是示意叫我滾),想接她下來,她不回應。我跟著喵了幾聲,便作罷繼續上山。
下山時,又聽到熟悉的犀利叫聲。左右張望,這回,她趴在山邊,看來剛才並沒有被困住。我隨意喵喵的恭敬回禮(敷衍)她,見其他山客「誒,有貓耶,好可愛」的聚集,我連忙離去。身後還聽見她抬高音頻,厲聲下令。我心裡想:她是生氣地盤被侵犯了嗎?誒,這貓小姐怎麼那麼愛生氣啊!!
各位愛貓的讀者,是不是一眼就看出我的傲嬌:明明話都是妳在說,妳假設貓小姐在生氣(話說,連她是小姐都是一種假設),又擅自怪貓小姐為什麼那麼愛生氣。貓小姐真是何其無辜!說不定她只是女高音,說不定她很興奮的跟你打招呼,說不定她只是害怕,需要有一些個人的空間…
沒錯沒錯。我承認我對貓小姐過度解讀。不過,在一般的人際關係脈絡裡,我犯的錯誤好像也沒這麼不尋常。我們不是也會一眼看到皺眉瞪著螢幕的同事:「厚,他又在不高興什麼啦,難搞!離她遠點!」;回家推門看到老公衣服也沒換,坐在客廳沙發划手機,心想:「厚,他又在等飯吃哦,也不知道我一天工作多辛苦」,不禁垮個臉讓他知道我也很累耶;看到做功課到一半抬頭望天的小孩:「認真讀書是有很難嗎?我又沒有要求你考高分,只要求你認真不要偷懶都做不到,真是夠了」,忍不住走過去朝他的頭拍下去…這些畫面,熟悉嗎?
在DBT的技巧當中,有「核對事實」這項技巧,屬於改變情緒的策略之一。當我們對於事情有錯誤的歸因、假設與判斷的時候,常常我們就會因著我們的思緒產生(不符合事實的)情緒反應與行動,甚至在周圍的人際關係產生後續漣漪或是不想要的後果。改變情緒的第一步,可以先覺察我們內在是如何對某個外在觀察起反應的(我有驟下定論給某個人貼標籤或定罪他嗎?),然後再想想,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或是解釋,可以說明這個狀況。
說不定,同事皺眉,是因為看了什麼糟糕的新聞,或是眼睛畏光;先生划手機,是因為剛進家門就又被交辦公事正在焦頭爛額,或是在找今天可以叫哪個外送讓太太可以輕鬆點;小孩望天,是在思考如何解題,或是眼睛累了正在休息自我照顧。當我的想法不同,我的情緒也隨之轉變,後續行動必定截然不同。
也許下一次我們無意間對身邊的人下定論而不開心時,也可以核對一下我們的內心小劇場。想想何其無辜的貓小姐,給你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