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7

DBT治療可以影響到大腦嗎?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誼杰臨床心理師
在現今強調腦科學的時代,從大腦結構及功能的角度來解讀心理疾患成為顯學。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如果是一種大腦的疾病,那像 DBT 這樣並非用藥物去改變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心理"治療,真的會有效果嗎?下面介紹的這篇研究,作者們試圖去回應這個問題。

德國海德堡大學的Falk Mancke等多位學者,採用結構性磁振腦造影(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ructural MRI)技術來測量參與研究的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患者腦結構,比較接受連續12周密集性住宿式辯證行為治療(residential dialectical behavioural therapy)前後患者在大腦不同部位的灰質(grey matter,即腦中神經元聚集的部位)體積差異,還同時與常規治療控制組(treatment as usual, TAU)患者的同規格腦影像檢查結果做對照。

他們發現和常規治療控制組相比,參與 DBT 治療的那組患者在前扣帶迴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額下迴(inferior frontal gyrus)和顳上迴(superior temporal gyrus)等部位的灰質體積明顯增加,且在角迴(angular gyrus)及緣上迴(supramarginal gyrus)的灰質體積也有增長趨勢。此外對 DBT 治療的反應(therapy response)程度與角迴(angular gyrus)灰質體積的增長程度呈正相關。

作者們在文章的討論(Discussion)中提到,就當前的腦科學研究我們知道大腦的前扣帶迴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注意力、執行功能及對情緒訊息的評估和調節等功能相關,而額下迴(inferior frontal gyrus)則在抑制反應傾向的功能上扮演關鍵角色;DBT 中的情緒調節及痛苦耐受技巧,正是不斷地在鍛鍊個體發揮上述大腦功能來調節情緒、減低衝動反應。此外,彼此鄰近的角迴(angular gyrus)、顳上迴(superior temporal gyrus)及緣上迴(supramarginal gyrus)在功能上都被推測與心智化(mentalizing,即可以理解他人與自我心智狀態的能力)有關,作者們認為 DBT 中的人際效能技巧及整個住宿式治療情境理的所有治療互動,都是在增進這部份的能力。而角迴(angular gyrus)之所以與對治療的反應(therapy response)相關,或許是因為該區域有著跨感覺(cross-modal)整合的重要機能,讓個體可以有效地收納從心理治療中所習得的訊息。

讀到這邊,筆者還是要強調這篇研究只是一個初步的探索結果,仍有許多限制,有待更多大規模的研究去做進一步驗證。但,或許我們可以有一定的信心,若能用心投入 DBT 的治療,在持續足夠的時間之後,患者的外顯行為和內部腦結構及功能,是可以有顯著進展的。所以,即便治療的過程中總是會有挫折,但不要放棄追尋值得活人生的可能喔!

參考文獻

Mancke, F., Schmitt, R., Winter, D., Niedtfeld, I., Herpertz, S. C., & Schmahl, C. (2018). Assessing the marks of change: how psychotherapy alters the brain structure in women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Pschiatry and Neuroscience, 43(3), 17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