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7

DBT治療假設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詹美玉臨床心理師



今天治療前先帶他到護理站消毒傷口,
因為,治療前幾個小時他又傷了自己。

看著護理師取下他覆蓋的紗布,用食鹽水、棉花棒小心地清洗傷口,
一道道深深、淺淺、粗粗、細細的傷痕,已不是魷魚圈所能形容。

治療多時,仍不時地出現自傷行為,真讓人挫折、沮喪!
是治療師專業性不夠,還是病人的改變動機不足,抑或是理論技巧沒有用…,疑惑如盤根錯節。

因著沮喪,再次拜讀大師的大作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在「邊緣性病人的假設與治療」中,再次被提醒:
  1. 病人是盡其所能的
  2. 病人是想要改變的
  3. 病人需要做得更好、更努力、更多動機去改變
  4. 病人的問題或許不是他們造成的,但他們必須解決它們
  5. 病人正生活在無法忍受的生活中
  6. 病人必須在相關環境中學習新的行為
  7. 在治療中病人是不能失敗的
  8. 治療邊緣病人的治療師需要支持
「治療師必須相信病人的確處在令人無法忍受的生活中,而他們是想改變的,在改變的歷程中病人是努力的、盡其所能的。」

有了這樣的相信,再回頭看看我眼前的他,
長長短短、深深淺淺的傷痕訴說的他的痛苦,
持續地來治療代表著他想要改變,
技巧用了無效才自傷說明了他的努力,
治療師與病人在接納與改變中共舞,
擁抱的是「值得活的生活」而非沮喪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