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5

我的高山縱走與辯證行為治療修練

文 /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田曉寧護理師



上山擔憂 — 問題解決與預先因應


三個月前開始報名並規劃了這次7天的高山縱走行程,睽違2年沒有登山,期待中帶著許多擔憂,對體能缺乏信心的我,腦袋裡充滿了「自己做不來」、「走不完」的負面評價與夢靨。可是的確高山是充滿各種變化,危機四伏,我的擔憂與焦慮是合理的,能做的就是「問題解決」還有「預先因應」,化擔憂為行動,只能盡可能地搜尋上山需要的裝備及安排體能訓練,反覆練習體能、檢視裝備,並在心中排演可能會遇到的各種狀況直到焦慮離開為止。

走在步道上 — 對走路了了分明


在不安與興奮中踏上了登山步道,背負著12公斤的大背包,這是7天在山上與我在野外生死與共的求生包,在海拔2500公尺,每天上下爬升1000公尺走起來一點也不輕鬆。山徑不甚清楚,腳下青苔樹根濕滑,踩的每一步都需要極度專注,仔細感受路況,不時需要觀察自己的呼吸心跳以調節速度,調整身體姿勢抓著樹根石頭上攀,彎腰鑽過倒木閃過迎面而來的樹枝,抬頭看清登山布條與前人堆起的石塊辨明方向。6-7小時的行走每個時刻都需要對周遭的狀況與自己身體十分專注,放下雜念,放下評價,認真對走出每一步「了了分明」。

黎明前的冷冽與黑暗 — 做與情緒相反的行動


今天的行程需要行走11~13小時,是非常耗竭體力的行程規劃,怕摸黑回來所以比預定的時間提早出發。急切中提早抵達山頂,但離日出還有40分鐘,山頂冷冽吹著雨霧,體感溫度5度,發抖中躲在下風處等待,大夥集結在一起苦悶不安,靜默中一位夥伴開始大聲地唱起了「再出發~~再出發,一起勇敢再出發」,大家就開始跟著哼著,一首一首的接著大聲唱出來。「做出與痛苦情緒相反的行動」〜歡愉與興奮驅走了寒冷,一直唱著直到身心都熱了起來,終於等到天亮風雨漸小開始後續的路程。

滑落斷壁 — 調節呼吸痛苦耐受


一路追趕著今天的行程,我後面的隊友在過斷壁時踩到濕滑的石頭,整個人翻落斷壁下,及時在下墜10公尺處抓到了灌木樹枝,前後只有我在身邊,無法單獨下去將他拉上來,我只能一邊安撫確認他是否骨折,等待後面的夥伴協助。隊友望著腳下懸空的崩壁無法動彈,亂了思緒的急促呼吸與無用掙扎,我與他一起放慢呼吸,請他停下掙扎的雙腳,我們冷靜下來找到可以踩踏的腳點攀上來,在驚恐爆點時,我們本能會做出許多掙扎與緊繃全身肌肉,但也會浪費寶貴的體力,「調節呼吸」〜放慢呼吸速度使我們冷靜下來,腦袋才能思考判斷找到出路。

暴漲溪水與失溫 — 全然接納痛苦現實


當日回程是從溪谷上攀,一路上下著忽大忽小的風雨,原本乾涸的溪谷開始匯集了溪水,越走水勢越湍急,但沒有其他路徑可以走回山屋,只能硬著頭皮踩進冰冷的溪水,在亂石中找路。雨水鑽進了登山雨衣與保暖衣,全身溼透發抖,警覺到自己正在失溫,只能不停地活動生熱避免體溫流失,連續走動8小時已經感到身體好累好想放棄,「下雨是氣候的一部分,淋雨是山上的體驗」,朋友的這句話提醒了我,我在心裡一遍又一遍的用這句話與恐懼對話,努力試著接受溼透的鞋子與衣服,意外發現,踩下去的每一步多了些力量與平靜,對於濕冷不再害怕,3小時後平安抵達山屋。

登頂或撤退 — 辯證思考與行動


全身淋得濕冷的夥伴們晚間在山屋中討論是否要走完後續3天的行程,大家心中都好想登上本次行程難度最高的中央尖山,團員們有人來了多次就是為了這座山而來,常駐在山屋的協作警告我們溪水上漲,回程路會橫渡及腰溪水,有溺斃風險。在明天繼續走與撤退中幾番掙扎無法決定,雪上加霜的是我晾在外面的救命雨褲被吹走遍尋不著。

我心中一方面祈禱明天放晴讓我可以如願登頂,矛盾的是我也想撤退平安下山,我開始跟同行的朋友分析討論後續的行程,推演可能會遇到的狀況,有人慷慨激昂地說出願意簽下生死狀,請嚮導帶我們上山,後來告訴我提出了彼此的共通點,雖然一直放不下的那座山頭,但最在乎的是山下擔憂我的家人。爭論直至深夜無法決定,在迷惘中迷糊入睡,隔日清晨有時露出藍天,有時一陣雨霧,嚮導最後決定安全起見連日撤離,同行的都是千錘百鍊的百岳高手,但我們智慧心毫無懸念的知道最重要的是為了山下等待的家人。

20公里8小時緊急下撤行動 — 智慧心的行動


在打包重裝後要將兩天的路程用一天走完,同時需要經過一些危險地形,在陵線上,颱風等級的山風夾雜著霧雨讓我們舉步維艱,只能緊抓著繩索,像人肉風箏一樣雙腳幾乎翻飛起來,平日景色優美壯觀的山容變的如張牙舞爪的魔鬼想將人捲下山谷,原本適合踩踏的石塊也不時鬆動掉落,走在僅半個手掌寬的岩壁上尋找下個踏點。通過危險地形後是一連串的下坡,但山路濕滑泥濘,同時我們需在天黑前下撤到登山口,腳步雖著急心卻要沉穩,判斷下坡的每一個步伐,靜默的路上仔細判斷每落下的一步是否安全。智慧心像一口加了蓋子的井水,乍看下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了井水,但真正的井水還在蓋子之下,需要仔細判斷,沉著冷靜才能見到。

雖是陌生人卻是最好的夥伴 — 感受連結


在上山前,彼此都是不認識的路人甲乙,但山上四天的相處,生死與共互相支援,本來個性安靜少話的我,到了下山回程時,開心的一起分享山上的點點滴滴,也相約下次再次上山的行程, 覺得這幾天真是患難見真情,這次大家都中途撤退沒有走完全程,但彼此卻凝結了更多的力量與信心。

放下工作與家人,在沒有通訊,資源匱乏的山上,與大自然共處,體驗到即使萬全準備仍要接受無常,改變是唯一不變的常態。我以為這幾天終於可以放下工作,不用跟我的同事及個案對話,但辯證行為治療的各種技巧與卻在生活中處處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