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6

換句話說,找到更平衡的自己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沈瑞恩醫師
辯證思維是辯證行為治療的核心觀點,包含了四個假設:
  • 凡事都有兩面:宇宙充滿了對立的兩面
  • 兩面互相關聯:萬事萬物都以某種方式互相連結
  • 關聯就會互動:改變是雙向互動的
  • 互動就會改變:改變是唯一的常態

從第二到第四個假設,可以看出「辯證」一詞的根源。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等哲學家透過對話的方式,找出彼此論點中的矛盾之處,來獲得真理。18 世紀的哲學家黑格爾則將「辯證」發揚光大,他認為真理無法立刻獲得,而是正、反雙方先討論出一個共識,這個共識又以正方的立場,跟新的反方達成新的共識……周而復始,才會逐漸形成真理。人類歷史便如此,以「正→反→合」的方式前進著。「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就是辯證的一個例子。

當我們假設萬事萬物都互相關聯,任何事件都不是單一人、事、物所造成的結果,將更能放下「獵巫」的責備心態;當我們假設改變才是唯一的常態,會更能接納彼此當下的樣貌,同時嘗試以開放的心態解決問題。

在辯證思維裡,我最喜歡第一個假設:「凡事都有兩面」。這聽起來是老生常談,但環顧四周,那些激進的論調、連日的抱怨、漏夜的苦惱……經常都只看到事情的一面。一位醫師朋友常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在辛苦工作一整天後,他會說:「今天我看了許多病人,但是有一位我竟然忘了開藥。」適度的反省能預防錯誤,但他卻苦於長時間的自責與自卑,難以平復。他盯著自己的缺點,顯然認為自己是一位不夠格的醫師。

後來我們發現一個很棒的辯證練習:每當我們想說「但是」,就試著改成「同時」。例如,「今天我看了許多病人,『同時』有一位我竟然忘了開藥。」

將「但是」改成「同時」,一個小小的差別,便能提醒我們凡事都有兩面,不用過度放大任何一方,讓我們更有彈性。幾經練習後,我的朋友也更能看見自己的優點,不再過度自卑。

「這道菜很難吃,同時也很有營養。」
「這位同事很煩,同時很注重細節。」
「我失去了許多,同時更懂得珍惜。」

各位不妨也找一句話,將「但是」改成「同時」,感受一下辯證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