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然開放的辯證行為治療(RO-DBT)提出另一種可能性:對一部份當事人而言,酒精成癮或問題性飲酒,可能反而是「過度自我控制」的結果。所謂「過度自我控制」的酒癮/問題性飲酒當事人,有幾個特徵整理如下:
- 飲酒情境往往是預先計畫好的,只在特定時間、地點飲酒。
- 偏好獨自一人飲酒,社交場合下飲酒反而會相當節制,甚至不喝。
- 飲酒問題很少引人關注。除了最親近的人外,多數人不知道也看不出來當事人有飲酒相關問題。
- 偶爾會有喝到斷片,在神經系統影響下真的失去控制,出現酒後脫序的行為,但因為有事先規劃飲酒情境,所以酒後脫序行為常只有較親近的人知道。
- 延宕滿足式的飲酒:完成工作任務與人際義務後,把酒當作一種犒賞自己的工具。
- 飲酒行為通常與當下情緒無關:不會當下特別開心/低落就馬上喝(會用酒來麻痺負面情緒,但會忍到自己預計要喝的時間點才喝)。
- 當事人容易感覺與人疏離、社會連結感低,真正親近的朋友不多。
- 當事人偏好有結構、容易掌控的情境。不太容易接受新訊息。
- 平時喜怒不形於色,外人往往看不太出來當事人的正、負向情緒。
有時甚至很難將這種飲酒習慣定義為「成癮」,因為當事人往往會自述「可以控制不喝」、「不喝也可以」,表面看來也似乎是如此。
且莫說當事人沒有戒酒意願,治療師在初期也很難找到一個引發動機的切入點。對他們來說,喝酒不影響工作又能有效作為犒賞自己的禮物,實在沒有太明確戒除的理由。若是在重要他人的要求下戒酒,也不免落入「不想戒但承諾他人要戒→喝了酒覺得對不起他人→罪惡感→情緒壓抑/失調→更想要透過酒精調解舒緩情緒」的循環。
然而,不論當事人飲酒習慣的養成是與「過度控制」或者「控制不足」有關,長期下來,酒精對個體身心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除了耐受性(需要喝到更多的量才能達到期望的的舒緩效果)與戒斷反應(不喝酒各種不舒服)以外,與酒精有關的生理病況、大腦認知功能在酒精影響下退化,變得健忘而容易分心等,都是常見的狀況。再者,與親近他人的關係也常因酒而產生愈來愈嚴重的問題。
當這類當事人開始主動求助,治療過程除了尊重同理以外, RO-DBT也強調在治療中適度「無禮頑皮(Playful Irreverence)」的妙用,無禮頑皮就如同朋友之間友善的互相戲弄、開玩笑與挖苦,以一種不過度嚴肅的方式點出對方的小缺失。
比方說,當我們跟他人訴苦:「每到月底就特別窮」,普通交情的人可能會簡短安慰,關係好一點的朋友就會說:「平常吃這麼好,月底要吃土了齁!(搭配幽默的語調與友善的表情)」藉以提醒我們平時真的花太多錢。再比方說,當我們不小心犯了明顯錯誤,好朋友不帶惡意地笑著說「你是卡到陰了嗎?」其實也是一種親近的表現。
RO DBT指出,這類不帶惡意的玩笑,是一種真實友誼、融入社群的展現,因為把彼此當成「自己人」,才能夠如此不顧禮節而不擔心被討厭。
這種輕鬆互信的關係是許多人想得而不可得的,尤其對「過度自我控制」傾向偏高的人而言,他們很難在別人面前展現自己不夠好的一面,倘若意外出糗,多半也是羞愧地難以接受任何回應。然而,沒有人是不犯錯、沒缺點的,在人際關係中如此的ㄍㄧㄥ,不單是容易感到疏離、孤單,在人際互動情境中,也很容易感到疲憊。久而久之,往往是離真實人際互動愈來愈遠,而離「酒」這個「不用假裝的朋友」,愈來愈近。
正因如此,RO DBT認為,治療中適度的「無理頑皮」,能幫助過度控制的個案融入社群,體驗沒有太多包袱、真誠的友誼的快樂。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治療師而言,要暫時放下嚴肅的專業角色,進入朋友的位置,跟當事人開開玩笑,其實是個挑戰;對當事人而言,如此不熟悉的互動模式,也必定難以欣然接受。然而,若是嘗試成功而能有效幫助個案將在治療中習得的人際經驗,延伸到外在其他人際互動之中,增加人際連結感,或許,更有機會幫助當事人降低對酒的依賴,不需要再與酒做朋友。
最後,還要補充三點,第一:小部分的人會不自覺地把惡意包藏在玩笑中,即使對方已經不舒服了仍不停止玩笑,這就已經不算是「無禮頑皮」而是「嘲弄欺侮」了。第二:許多當事人的酒癮或問題性飲酒行為確實與「衝動控制不足」比較有關,他們平時的人際互動就放鬆許多,治療中「無禮頑皮」的方式,對他們的幫助也或許相對較小。第三:「無禮頑皮」在RO DBT中,是需要與「尊重同理」取得平衡的,本文介紹了「無禮頑皮」的觀點,但面對過度控制的酒癮當事人,「尊重同理」也是同等重要!治療師需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才有機會能讓當事人在治療中經驗到友誼與人際歸屬感,不再把酒當成朋友!
參考資料:
Little, J. N., & Codd, R. T. (2020). Radically Open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RO DBT) in the treatment of perfectionism: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76(11), 2097-2108.
Gilbert, K., & Codd, R. T. (2022). Radically Open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Theory, Assessment and Case Conceptualization. In W. O'Donahue & A. Masuda (Eds.), Behavior Therapy: First, Second, and Third Waves (1st ed.). Switzerland: Spr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