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8

具體描述有助於減低玻璃心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語言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力,有些影響很隱微而容易被忽略,練習“描述”的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核對事實,也可以有情緒調節的功能喔!

比如下面的例子中小Q的媽媽就使用具體描述來幫助他調節情緒:

2024/06/21

一起練習有技巧地「關上心門」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為了克服創傷經驗,我們需要人際關係與連結。但我們跟他人接觸,甚至跟親密的家人互動時,常常會因為被他人的情緒影響,而情緒陷入波動。另一方面,互動時難免會有無法相互理解的時候,他人的不理解,往往更加倍加深了內心傷害。

一般人都說要把心敞開,其實讓我們痛苦的往往是心打得太開了。就像若一間房子的門沒有關,盜賊可以出出入入、偷竊毀壞東西。他人的一舉一動往往在受傷的人心裡留下痕跡,讓人不停思考,形成難過的情緒。即使我們不再跟他人互動,心還是打開的,容易被他人牽動情緒,因他人的價值觀而痛苦不堪。

2024/06/14

當你犯錯時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 資深主治醫師林穎
我們文化中有兩個情緒常被用來改變行為,就是「羞愧」跟「羨慕」。在傳統家庭中的使用量尤其是嚴重,彷彿是一個文化共犯結構。

在這樣的文化中,「錯誤」是需要懲罰的 。這文化假設,在學習過程中,羞辱才能讓人記得,讓對方感覺無力才能保證服從。於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羞愧。因為這羞愧,我們努力迎合別人,把自己往死裡打,完美主義,不容許任何錯誤。

2024/06/07

常見的無效行為 ~ 碎碎念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親子之間,當孩子表現不如父母預期,提醒一次沒有改變,繼續提醒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碎碎念就發生了。碎碎念是台灣父母常有的反應(母親又比父親更常如此),這麼做的家長通常有下面幾種想法:他一定是沒有聽懂;我沒說清楚會害孩子未來要走冤枉路;孩子現在沒有依照我的意見去做以後會吃虧;我知道孩子有注意力不佳的狀況,多講幾次,他才會聽到!...然而,父母親出於善意的「提醒」,常常對改變孩子的行為效果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