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7

常見的無效行為 ~ 碎碎念

文/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 陳淑欽臨床心理師
親子之間,當孩子表現不如父母預期,提醒一次沒有改變,繼續提醒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碎碎念就發生了。碎碎念是台灣父母常有的反應(母親又比父親更常如此),這麼做的家長通常有下面幾種想法:他一定是沒有聽懂;我沒說清楚會害孩子未來要走冤枉路;孩子現在沒有依照我的意見去做以後會吃虧;我知道孩子有注意力不佳的狀況,多講幾次,他才會聽到!...然而,父母親出於善意的「提醒」,常常對改變孩子的行為效果不大!

有的孩子知道家長只是念一念,不用認真回應;有的已經從經驗累積,知道會唸三次,第三次才是要行動的時刻,前兩次聽聽即可。對於情緒脆弱,或者有自殺風險的青少年,家長的碎碎念則可能會引發複雜的結果,孩子原本已經處於情緒失調的狀況,難以解讀自己的情緒,家長的碎念可能會進一步干擾他們的思緒,進而惡化他們的情緒;情緒脆弱的個案的情緒狀況原本已像是波濤洶湧的的湖面,每次碎念都像是把新的物品丟進已經滿是波瀾的湖水中,湖面一波又一波,無法澄淨.....他們的情緒也就一圈又一圈,越來越混亂....越來越不知道該怎麼辦...越來越煩躁…此時,衝動行為就有可能會發生。

那麼可以怎麼做呢?下面幾個方向也許可以試試看:
  1. 在開口講第二次或第三次之前,先“覺察”自己的情緒,如果察到自己是焦躁的,先試著調適呼吸和情緒,確認自己想提醒是出於自己的焦慮或者是真的有需要。(了了分明的技巧 + 存錢遊戲)
  2. 調整好情緒,並且確認這件事情是重要的之後,至少「等候」適當的時間再次提醒對方,比如,等對方手上的事情告一段落,或者至少間隔五分鐘;同一件事也建議不要提醒超過三次。(有技巧地提出要求 DEARMAN)
  3. 如果對方持續沒有做出期待的行為,也可以問問自己,除了碎碎念之外,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是可能可以啟動他的行動的?這個結果是很嚴重的嗎?比如中輟可能是比較嚴重的後果,而沒有規律的作息可能是比較輕微的問題。(有效地做)
  4. 如果我是擔心對方之後會吃虧或者有麻煩,比如被學校記缺曠,可以依照孩子的年齡,考慮讓對方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後效觀察/管理)
  5. 如果情緒的焦躁或者碎碎念的行為很難停下來,考慮找客觀的人談談,看看如何可以改變無效又可能惡化關係或情緒的互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