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家庭「認可」的層次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張依虹社工師
在辯證行為治療中,Linehan 博士將認可分成不同的層次去理解,我們可以用一簡單口訣來記憶:清正心有效人

(1) 清醒、注意對方:基本的專注、傾聽,包括口語與非口語訊息,保持開放的態度。態度積極、主動、開放的傾聽與理解。與對方同在並同頻,彷彿是對方世界裡的“人類學家”—帶著關心和好奇去了解注意、了解對方。
(2) 正確回應而不評斷:認知到對方的經驗,他在想/感覺/想要什麼,並如實的回應其情緒、想法、假設、行為。記得,當我們去辨識、描述、標定對方的主觀經驗加客觀的事件,嘗試理解不評價。
(3) 讀心術:幫助對方澄清,問有助於澄清的問題。在此時,我們嘗試理解並表達出那些未被對方表達的情緒、經驗。對方透過被理解,而得以理解、信任自己,相信自己是可以的、正常的、可被接受的。(要注意的是,要與對方澄清,避免過度揣測或認定對方的意圖或動機)。
(4) 事出必有因:事出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基於過去,對方行為發生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我們把對方的行為放在情境脈絡或時間架構下來理解(例如個體過去的學習經歷、不被認可的過去經驗、生理的障礙…等);接受那是基於生理因素或過去的學習的經驗;記得那個「人」,而不是他「糟糕的行為」。
(5) 承認事實有效的部分:肯定個體在他當下的時空情境,行為是合理的 (一般人也會有的反應、也會想這麼做),正常化對方的行為。我們去尋找並反映現在出現行為的正確性、適當性、合理性、有效性。同時也思考當前情境、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反應、與對方目標的關聯性。
(6) 表現平等:真誠的看待一個「人」,認可個人本身的價值,整體接受這個人。我們視對方是有能力的,不把他當作是脆弱的,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一個人情緒敏感不等於不堪一擊。我們帶著慈悲、關懷;平等尊重的態度,覺察人的全面性與複雜度。跳脫角色關係,去看見、反映、理解、相信對方;能力與優勢、困難與脆弱性、改變的希望等等。

Fruzzetti (2007)將上述概念加以整合,運用在家庭的認可層次包括:
① 維持專注、不批判的態度和積極傾聽。
② 理解,並將你所知道你的孩子(家庭成員)的感受、想要和想法反應回去
③ 更深、更精確地去感受你的孩子(家庭成員)行為背後未表達的部分(特別是你曾經有處於類似情境但不一樣的經驗),或問對方問題,有助了解他未言明之處。
④ 將你的孩子(家庭成員)的「問題行為」,放到其行為背後的情境、歷史脈絡考量,以降低對他的負面情緒。 (例如去理解過去別人曾如何對待他、他對事情理解的能力、或記得他也有比較沒問題的行為,以降低負面的不認可。)
⑤ 「正常化」其正常行為(任何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ex…我也會這樣想,換作是我,我可能也會…)
⑥ 對等、公平、真誠地對待個案,他是我們的家人、是一個「人」,而非脆弱的「病人」 (當然也要考慮到兒童、青少年當下發展狀況和能力)
⑦ 可適當揭露自己情緒脆弱的一面,表達出每個人都有其情緒易感的一面(ex…我很難過我們沒有辦法好好相處…)

表面上看似不同甚至相反的行為,都可能表達出認可。
小志早上沒有去上學在家發脾氣,我們罵他懶惰、愛生氣,表達了不認可;但我們也可問問他發脾氣的原因,知道他因為功課沒寫完,所以不敢去上學,這就是認可,包括理解他不去上學背後的原因,而不是先罵他懶惰(評價),了解他發脾氣(次級情緒)背後的情緒是害怕(初級情緒),孩子的情緒可能有機會緩下來,也比較有機會可以接近、進一步溝通,這樣也較可以有效幫助孩子。注意:我們認可、理解他的「情緒」,不代表我們贊同他不去上學的「行為」。

另一種認可:若我們考慮到孩子生理因素、情境影響,而接納其限制,行為上可能反而支持他留在家裡不去學校 (比如他得了A流感、嚴重傳染病等),在他發燒的時候給對方維他命C、退熱貼等等,這也是在行動上認可對方的一種。

記住:在開口之前先開放你的心 (OPEN YOUR MIND BEFORE YOU OPEN YOUR MOUTH) (Fruzzetti,2018)

(圖片來源:pixabay)

參考書目

  • Linehan, M. M. (1993).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Guilford Press.
  • Fruzzetti, A. E., Payne, L., & Hoffman, P.D. (2007).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with families. In L. A. Dimeff, K. Koerner, & S. Rizvi (Eds.),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Applications across disorders and settings (pp. 222-244).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 Fruzzetti, A.E. (2018). 青少年辯證行為治療家長團體手冊。未出版。
  • 劉珣瑛等(2022):《辯證行為治療:華人經驗的策略與技巧》。五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