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將DBT技巧融入督導歷程中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誼杰臨床心理師
新手治療師(如:各類心理助人專業的實習生)在職業生涯初期容易感到不知所措,缺乏專業信心,並遭受極度自我意識的困擾。諸如表現焦慮、覺得被督導者嚴格審視、僵化或鬆散的情緒界限、脆弱不完整的專業自我、不夠充分的概念地圖、過於理想化的期望、缺乏適合導師等均是常見的壓力來源,易引發新手治療師強烈的情緒負荷,若無法有效地疏理及調節,將會影響他/她的臨床能力表現,降低其在督導中公開披露資訊的意願,使督導無法真正有效地進行...

於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諮商教育部門任職的 Kelly Emelianchik-Key、Adriana Labarta 及 Bridget Glass 等學者指出,辯證行為治療技巧(DBT Skills)的目標是教導個案全然活在當下,且健康有效地應對壓力、調節情緒並增進與他人的關係;而無論新手治療師是與個案治療對談或者和督導諮詢討論,都富含人際互動脈絡下的情緒經驗,DBT技巧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受督者也同樣適用!它們是協助受督者克服壓力、發展技能並增強督導關係的寶貴工具。筆者覺得這個提醒很有參考價值;以下列舉一些可能應用的方向。

臨床督導可以協助受督者練習以「不評斷」的態度,「觀察」、「描述」自己與個案的實際互動經驗,不美化、貶抑自己或執著於要說“正確”的話,讓督導得以「有效地」協助他/她檢視並給出回饋;當有不同角度對立時,回到「智慧心」、一起辯證地尋找更完整的可能,然後在下一次與個案會面時,全然「專一」地「參與」在和對方互動的每一刻,不因表現焦慮而陷入過度自我關注的狀態。

有時受督者可能會在收到督導的某個回饋後,感覺被評斷或有強烈焦慮,接著出現悲傷和憤怒的次級情緒,使得他/她變得疏離、封閉或者害怕未來再分享出自己的經驗... 這時情緒調節技巧可以協助受督者觀察自己情緒的生成過程,來疏理、命名多重的情緒,從而採取「核對事實」、「相反行動」或「問題解決」等多個可行的調節策略。臨床督導也可以教導「ABC PLEASE」技巧,和受督者一起制定一個實際可行的計畫,於生活中定期從事愉快、增進自我掌控感的活動,平衡飲食、睡眠、運動,改善身體狀態並避免影響情緒的物質使用,來增進受督者應對壓力的心理韌性。此外,針對新手治療師感到困難的臨床情境練習「預先因應」技巧,以「相反行動」來面對自己會想逃避的人事物。

痛苦耐受中的「轉移注意力」、「五感撫慰」、「改善當下」及「TIP」等技巧,可以讓新手治療師在經過困難的臨床互動及有壓力的督導歷程後,協助自己暫時和先前的情境脫鉤,重回內心平靜的狀態,好恢復自身的內在資源、避免耗竭(Burnout)。此外,「全然接納」技巧,可以幫助受督者以不評斷且具備仁慈關愛的態度,接納那個仍有許多不足、需要時間才有辦法達到理想專業程度的自己,不吝於為自己每一個小小的進展拍手,同時有耐心地持續刻意練習待改善之處。

一般來說,心理助人工作者的人際互動技巧應該會優於同儕(好吧,我承認有的時候未必如此 ^_^),但可能會在某些特定的議題上遭遇挑戰。新手治療師無論和個案、同仁或督導互動,均是需要人際溝通的情境,「人際效能」技巧可以協助他/她檢視自己的人際風格,從目標、關係及自我尊重三個潛在目標的架構中,釐清自己於「自己的優先順序 vs. 他人的要求」及「想要 vs. 應該」中的位置;接著,臨床督導透過模擬演練及實境應用,幫助受督者展現出有效的人際行為,讓他/她得以在臨床情境中解決遭遇的問題、達成目標。

寫到這邊,筆者覺得仍無法窮盡可能的應用方式,畢竟 DBT技巧 正是萃取自應對不同困難的人生經驗。身為可能的臨床督導者,筆者認為更需自我警惕的(有時感到汗顏的XD)是,如同本文作者於最後所提醒的:「躬身實踐/以身作則」(practice what they preach)!無論你採取的是那一個治療學派,這句話都會是不變的至理名言啊~

參考文獻

Emelianchik-Key, K., Labarta, A., & Glass, B. (2021). Infusing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Skills into Supervision to Address Challenges and Enhanc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Creativity in Mental Health, 16(3), 320-330.

【延伸閱讀】: